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歷史上故宮為什么沒有發(fā)生過暴雨積水的災難

2017-03-19 13:00:3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七十多公頃的紫禁城的面積中,城內有長一萬二千米的河流,它從西北城角引入紫禁城的護城何,水從城下涵洞流入,順西城墻南流,由武英殿前

在七十多公頃的紫禁城的面積中,城內有長一萬二千米的河流,它從西北城角引入紫禁城的護城何,水從城下涵洞流入,順西城墻南流,由武英殿前東行迤邐出東南城角與外金水河匯合。這道河流對于紫禁城內干株松柏起了灌溉的作用。在調節(jié)空氣和消防利用上都有好處。

在夏季又是全宮城中雨水排泄的去處,故宮中雨水排泄管道,在開始設計全宮規(guī)劃時有一個整體的下水系統(tǒng)安排。

它的原設計圖雖然已看不見了,可是現(xiàn)存的溝渠管道,除被地上建筑物變革而被破壞一部分外,經(jīng)實際疏通調查發(fā)現(xiàn)它的干道、支道、寬度、深度都是比較科學的。遇有暴雨各殿院庭雨水都能循著排水系統(tǒng)導入紫禁城中的河流里,然后迂回出城匯入外金水河東出達于通縣運河流域。因此在宮中無積水之患。

明代開鑿的筒子河寬五十二米,深六米,長三點八公里。不但增加了宮城防御,而且主要功能是排水干渠和調蓄水庫兩重功能。蓄水量可達一百一十八萬立方米,相當—個小水庫。在這個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紫禁城,筒子河的蓄水起著重要保證。

即使紫禁城內出現(xiàn)極大暴雨,日降雨量達二百二十五毫米,同時城外洪水圍城,筒子河水無法排出城外,紫禁城內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使筒子河水位升高一米左右。

至于給飲水問題,五百多年前的設計完全依賴鑿井取天然泉水。

故宮的房屋間數(shù)以四柱一間計算,在當日的全部房屋約萬間以上。明清兩代王朝日常生活在皇宮里的約近萬人給飲水問題,除帝后的飲水是每日由京西玉泉山用騾車運水外,其余近萬人中大約八九千口都聚集在住人區(qū)。

三大殿九萬六干多平方米面積不設一井,內廷東西六宮及其他若干建筑群,每一宮院至少有井兩口或三口。值班人員和警衛(wèi)人員區(qū)設井更密。這完全是根據(jù)需要而安排的。由于鑿井工程的需要,在故宮里又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小型盝頂井亭建筑,成為宮苑中一種特殊的建筑結構。同時,小亭飾以皇宮彩畫,小巧玲瓏。井亭不僅是生活用水所需,也是一種特殊的建筑藝技陳設。

宮中取暖設備有兩種,一是炭盆.二是地下火道?;鸬酪幻鹂?,是和建筑連在一起,在殿內地面下砌筑火道,火口在殿外廊上。入火道斜坡上升處燒特種木炭,煙灰不大。

火道有蜈蚣式及金錢式,即主干坡道兩旁伸出支道若干,這樣使熱力分散兩旁,全室地面均可溫暖;火道盡頭有出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洞散出。這種辦法在皇宮中一直使用了四五百年。在殿內地面上則利用炭盆供熱。由于宮殿高大,為了冬季居住得舒適,凡是寢宮都利用裝修隔扇閣樓將室內高度降低,將殿內空間縮小,即所謂暖殿暖閣之類。

每年冬季來臨前夕,即陰歷八九月,有關太監(jiān)就著手過冬準備。先通火炕口,烤干濕潮氣等。

順便再談一下宮中采光。宮中采光只靠菱窗小洞,光線細微。此外.只能依靠宮燈,點蠟。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玄燁成立養(yǎng)心殿造辦處,設立多品種工藝作坊。其中有玻璃作坊。估計宮殿安裝玻璃窗應在此時。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開始經(jīng)營在一四〇六年,一四二〇年建筑完成,到現(xiàn)在已有五百多年了。

從宏偉的皇城正門——天安門起已是宮殿的開始,再往南伸長到中華門(明代叫大明門,清代叫大清門,是皇城的前門)的千步廊,往北到屏幢全宮的景山,都是和宮城宮殿聯(lián)成一個整體的,布局偉大,是一座規(guī)劃整齊的建筑群。

從國內現(xiàn)存的古建來說,還有千年左右的古建筑,在時間上比故宮早得多,學術價值自然也很大,考古家都十分重視。但這些分散在地方上的古建筑,大都是一座廟或一座塔,比起故宮有所不同。故宮位置在首都北京,有上萬間輝煌完整的宮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總結性的杰作。每年有著二百萬人參觀,包括來我國的國際友人。故宮的建筑除學術價值以外,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政治意義上起了更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它、愛護它,保持它的完整并使之延年。

在皇城正門內的建筑,像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兩代的太廟)、中山公園(明清的社稷壇)不計算在內,只就紫禁城以內來計算,它的面積是七十四萬多平方米,建筑物有八千六百六十多間,在建筑布局上是分中路、東路和西路,在封建王朝使用上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中路即中軸線部分,主要宮殿是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及御花園。東路有文華殿、文淵閣、寧壽宮等處。西路有武英殿、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等處。三大殿與文華、武英兩組建筑是屬于外朝部分,乾清門以北是屬于內廷部分。

中路前三殿、后三宮、東西六宮和文華殿、武英殿兩處的建筑布局,從文獻記載及明代宮殿圖對照來看,還是明代的規(guī)模。內廷范圍里的東路和西路大都是清代所改建或重建,如寧壽宮、慈寧宮即是?,F(xiàn)在我們初步鑒別,大抵中路的建筑基礎還都是明代舊基,有的木架還是明代的(保和殿、欽安殿)。由于明清兩代宮中制度不同,建筑使用也不同,如內朝宮殿在明代時使用比較多,清代則除舉行大典禮外,經(jīng)常性的事務則都是在內廷宮殿里。

清代宮墻的封閉性比明時也大,所以增加的墻不少,同時在重建或改建中由于工程材料、技術的發(fā)展,建筑也隨之改變,如西六宮宮殿在十八世紀乾隆時代開剜了亮窗,使用玻璃,已非明代菱花舊樣了。又由于清代妃嬪秀女等極多,有“答應”、“常在”、“嬪”、“妃”、“貴妃”等。還有“宮女”、“媽媽哩”供役人等,所以后妃宮里,增加了廊子、水房、小房等。又明室來自南方,木料喜用川、廣、云、貴、福建等省出產的楠木,清室來自北方,熟悉北方松柏木材,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在修繕工作上結合歷史加以研究。故宮是祖國的偉大文物之一,不能作為一般工程看待,這個工程事務是考古工作,也是科學研究工作。

故宮宮殿大致由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就未修過,百余年間除去有人住的房子有些小修理,其余便都是“冷宮”無人過問了。許多屋頂生樹,從樹根的粗壯判斷,有的已是達到百歲年齡,在磚券結構上的樹,更是根深蒂同。在各個宮殿院落中積土成堆,宮墻為土所培,高約三米左右。因之地面加高,木柱門的“透風磚”,均成為雨水流入洞口。這樣大大影響了建筑的健康。在一九五二年一年中清除積土便達十二萬立方米,加上幾年以來繼續(xù)清除的積土總數(shù)約有二十多萬立方米,因此原來的舊地面逐漸出現(xiàn)了。

我們現(xiàn)在修繕方針是“著重保養(yǎng),重點修繕,全面規(guī)劃,逐步實施”,因此保養(yǎng)工程是主要任務。損壞嚴重必須大修繕者則予以修復,在保養(yǎng)和修繕中都是把這些建筑物作為文物看待,所以嚴格地保持它的原來形式及各種實用而又藝術的構件。

由于故宮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建筑結構、工程做法都是值得后世建筑家們研究的實物。現(xiàn)在對它進行保養(yǎng)修繕工作,除去在形式上不變更原來形狀外,有些重點的建筑物,在建筑材料上也盡量使用原來材料,這樣我們不是要推廣復古,而是要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本來面目。

有人主張以新的材料代替,如木柱改砌磚柱或洋灰柱,屋頂上的錫背以新式油氈代替,這樣我們覺得不夠妥當(有些建筑可考慮)。幾百年前的工程師和工匠通過他們的智慧和勞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建筑,經(jīng)過幾百年風雨侵蝕的考驗,仍屹立在祖國大地上,雖然在使用上已不符合今天的需要,但它已成為祖國重要紀念性的文物,在保護它時應不改變其面目,并盡量使用它的原樣材料,以供后世的學術研究、建筑科學研究,假使古建通過我們的手將形式和材料都改變了,那它已不是古建而是新建了。將幾百年前智慧的工程師們、工人們的創(chuàng)造湮沒了,今后對中國建筑法式、材料、技術等進行科學研究時,在實物參考上也將無從憑借。

同時還認為中國木構建筑是免不掉歲修保養(yǎng)的,保養(yǎng)得好,可以永遠保存下去?,F(xiàn)在正向科學進軍,對古代文物將來會有新的科學方法來保存,在波蘭即已有古木器加固法、建筑基礎加固法。現(xiàn)在所有的新式材料和工人技術水準,以及我們對于古建的認識水準,尚未能使人滿意,還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現(xiàn)在若是貿然地改變原狀,將來有新科學辦法發(fā)明后,可以不改變即能保固,現(xiàn)在的改,那將是一件遺憾的事。因此我們對待這個工作,不輕易改變古建法式和結構材料,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xù)使之延年下去,這樣做可能是保守的,在這里提出來請大家予以批判。

再有則是發(fā)揮古建科學性的構件,很早以前對古建的認識,多是偏重在形式上,對具有科學性的構件,未加以充分的注意。如古建臺基或露臺上的邊緣欄板,在望柱下有伸出的龍頭,在欄板下有美麗的孔洞,在建筑形象上十分美觀,但這些構件不是裝飾,是結合實用把它美化了。它是臺基和露臺的排水管,以故宮太和殿三臺的欄桿舉例,在很久以前有人只把它看作臺基的裝飾,經(jīng)過補安之龍頭只是形式,已無流水孔,舊存者也都淤堵不通,有排水性能的構件,形成了單純裝飾物,其結果造成基臺積水滲水,雨后由須彌座石縫流出,影響古建基礎健康,自從我們疏通了它的排水性能后,在大雨之際急流成瀑布,小雨之際緩瀉如冰柱,遠望之干龍噴水蔚為大觀。

這樣科學而藝術的設計,經(jīng)湮沒已是百余年的事了。臺基由于多年積水,已顯示不平,排水孔順流出水者僅能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此外還有屋頂?shù)耐呒?,由于古建的大屋頂,坡度長,用各種不同的瓦件以保固它。如“油瓶嘴瓦”為了保持與屋脊的結合,“托泥瓦”可以保持不下滑走,“瓦釘”可以使瓦壟不脫節(jié),還有魚殼瓦、遮朽瓦,都是各有性能的東西,但這些瓦件大約已有一二百年不生產了。像魚殼瓦這類構件,近幾十年研究中國古建的專家也從來沒有人提到過,有科學性的東西失傳已久,對古建結構及對其保養(yǎng)方法均不能得到完整的認識?,F(xiàn)在我們已請琉璃窯廠照式燒制進行修補。

我國成群的建筑物,下水道都有規(guī)劃系統(tǒng),故宮這樣大的建筑群,排水溝道是與地上建筑物整體規(guī)劃起來的。經(jīng)我們摸索出來的,有干線、有支線、有分水線、有匯合線,最后水出“巽方”,與北京市水道合為一流。它的干溝,是用大磚壘砌溝幫,工字鐵活對面支頂,溝底青石鋪墁,在過去是每年春季淘挖一次,要求是“起挖淤泥,通順到底”八個字,還有專司此事的溝董世家,這些溝道已是五百多年的工程了。

從文獻上看,明清兩代在修繕工程中有一套完整的組織,了解這種組織和人力,也是研究明清宮殿建筑的一個方面。他們有設計的、估算的、結算的、監(jiān)工的、驗收的、采木的、采石的及其他多種建筑材料分工經(jīng)理人員,組織齊全?,F(xiàn)在北京還住著專任估算的“算房劉”家,設計兼燙樣的“樣式雷”家,管理下水道的“溝董”家,燒瓦件的“琉璃趙”家,他們都是幾百年來子孫相傳的世職,這些文獻也幫助了我們進行保養(yǎng)工作的參考。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