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清代大臣張廷玉為何死后能配享太廟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xiāng),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后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后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guī)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后,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于是借題發(fā)揮執(zhí)意要追查該人,并借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fā)展私黨,于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于先帝的承諾,乾隆并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quán)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xiāng),并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tài),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后因得罪乾隆而未能安享晚年,處處受冷,那么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大的大臣為何會在死后破例進入太廟呢?
雍正在位期間,張廷玉以其絕佳文筆與政治才干頗受皇上賞識與重用,任禮部尚書,教導皇子們讀書,任《明史》主編,后執(zhí)掌改良軍機制。且張廷玉為人處事縝密老成,心思細膩獨到,皇上將眾事均與之商議,雍正死后,下詔使其入太廟。
改朝換代后,張廷玉不得乾隆待見,且二人之間屢屢爆發(fā)矛盾,最終乾隆取消了張廷玉的入廟資格,乾隆甚至對其恨得牙癢癢,那么為何在其死后,又轉(zhuǎn)變態(tài)度令其入廟呢?
據(jù)悉,是乾隆在張廷玉病逝后,為了做出眷顧老臣的態(tài)度,且對于違背先帝的遺詔也心存愧疚,于是轉(zhuǎn)變態(tài)度,寬恕了他生前的行為,謚其為文和,恩準其入廟。
然而張廷玉為什么有資格得到雍正恩典,成為破例的漢臣呢?有許多人持有這種觀點,認為張廷玉在修撰清圣祖實錄時刪減了許多對于雍正名聲不良的內(nèi)容,多加贊揚其品德,掩蓋其即位的真相,順應了雍正皇帝的意愿,并且在修著明史時也杜撰了許多雍正好品行的內(nèi)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贏得其器重,因而能夠成為清朝唯一破例入廟的漢臣。
張廷玉墓
張廷玉十分長壽,在83歲時高壽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卻在乾隆當朝后飽受排斥,屢遭冷門,卻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轉(zhuǎn)變態(tài)度破例進入太廟,那么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處呢?
張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葉歸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鄉(xiāng)桐城,總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經(jīng)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名單,受到了保護。
縱觀該墓園,由方位上看,整個的朝向是自西北向東南,結(jié)構(gòu)上是圍繞著墓冢向四周擴散,看上去成扇狀,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頂端用于擺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時用的桌子、香爐、燭臺等等。墓的中間是留給后人用于跪拜的場所,左右兩排分別陳設(shè)了很多座石頭雕像,有動物、兵俑,還豎有碑文。張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張家家族族譜以及人物生平事跡典故的記錄。
這座張廷玉的墓其實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間,它也未能幸免于難,慘遭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后由國家出資修整、重建了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來,留存至今讓我們能夠看到。至1983年,該張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單。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對它的賞識,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