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三位藩王
三藩之亂是怎么回事
三藩之亂是清朝內部的一次大內亂,同時也是圣君康熙大顯身手的一次戰(zhàn)爭。那么三藩之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藩之亂的地圖
三藩之亂,從本質來說,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在滿族剛剛入關的時候,實力并不強大。尤其是政治實力。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對于一個泱泱大國,并沒有什么統(tǒng)治經驗。尤其是漢人的統(tǒng)治方式,滿人必須適應和學習,這樣才能在這個古老的帝國生存。基于這一點,滿清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就不得不拿出部分權力,與漢人中的地主階級分享。三藩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攻打天下的時候,滿清貴族愿意和他們共同分享權力。
但是等到天下平定的時候,權力的相等性卻導致了一個很重要的矛盾。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由于事先除了在名份上有高低之分外,權力的相等性使得中央王朝倍感威脅,不得不時時注意這些“漢人功臣”的動向。
除了這一點,民族矛盾也是三藩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滿族和漢族之間,由于兩者交融時間并不是很長,再加上滿人在入侵之時,制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屠殺。使得南方的漢人對滿人的憎惡情緒很大。滿漢不平等的現(xiàn)狀,也使得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三藩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吳三桂的野心擴大,想與清王朝平分天下,而康熙的一紙撤藩詔書,拉開了這一場大戰(zhàn)的序幕。
對于三藩之亂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很多種分析,但是終歸一點,三藩之亂,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最大的一次內戰(zhàn)。
三藩之亂八旗軍戰(zhàn)斗力
三藩之亂八旗軍戰(zhàn)斗力,已經沒有像清軍入關時那樣強悍了。三藩之亂,清軍的主要兵員,以漢人為主。
三藩之亂中的清軍
三藩之亂發(fā)生在1673年,而清軍入關在1644年,清軍結束明朝戰(zhàn)爭大概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等到三藩之亂爆發(fā)之時,八旗軍已經近十年沒有戰(zhàn)斗力。這一點不是最致命的,沒有戰(zhàn)斗,但是起碼還有戰(zhàn)斗經驗。最致命的是安逸,清軍入關以后,改變了原有馬上民族的生活習性,不再為生存而奮斗。安逸享受的生活將八旗軍的心性給腐化了。原本的馬上民族,逐漸變成射箭虛發(fā)、馳馬最底的可笑現(xiàn)象。
在三藩之亂初期,清軍東征西討,兵力卻捉襟見肘。當年入關時以一敵十的戰(zhàn)斗力。現(xiàn)在已經蕩然無存了,清政府損失了大片的土地。不僅士兵戰(zhàn)力全無,連八旗軍的主帥也毫無謀略。被漢軍統(tǒng)帥打得七零八落,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也陷入了危機。
此時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已經不再是清軍的利器,馬背上的民族,被農耕文明的安逸所改變。八旗軍,這支曾經緊靠不到十萬兵力的軍隊,打敗了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軍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不到20年時間里,八旗軍已經不是漢軍的對手了。無奈之下,康熙皇帝重用漢軍,將漢將提拔到一個新的高度。王輔臣等一系列漢將成為清軍前線的主力。最終清軍評定了三藩之亂。
通過三藩之亂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分析,可以推出一個結論,腐敗必定失敗。
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
“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一直受到史學界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充足的證據(jù)來證明。人云亦云,以下就是我對“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的看法。
電視劇《康熙王朝》關于三藩之亂的劇情
從官方的數(shù)據(jù)上來說,吳三桂當時有5萬多兵馬。其中包括了五十三佐領,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安撫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陜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個人被提為云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大大增強。
根據(jù)當時的騎兵和綠營兵的編制,吳三桂有綠營兵四鎮(zhèn)十營6按。根據(jù)規(guī)定藩屬五丁出一甲,甲200設一佐領。吳三桂十營,每個營有官兵1200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團?!版?zhèn)”包括步兵和守兵,每一個鎮(zhèn)有人數(shù)2400人,一共是9600人。再加上其他部隊,吳三桂在冊的正規(guī)軍就已經達到了32200人。再加上三藩之亂前吳三桂招兵買馬,快速擴充軍事實力。在三藩之亂的前期,吳三桂的兵馬將朝廷的正規(guī)軍打的丟盔棄甲。這說明吳三桂的實力很強。僅靠這些部隊是支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再加上五丁出一甲的方式計算,吳三桂的甲兵也有大約兩萬人左右??傮w來說,吳三桂如沒有大約7到8萬的兵力,是絕對不敢向清王朝宣戰(zhàn)的。
但是無論吳三桂的兵馬再多,處于國運上升期的清王朝,依然能被歷史所眷顧,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三藩之亂持續(xù)的時間
三藩之亂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發(fā)生的第一次漢人官僚階層的大規(guī)模叛亂。那么三藩之亂持續(xù)了多長時間呢?
三藩之亂的形勢圖
三藩之亂,從康熙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舉兵反叛,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吳三桂之子吳世藩自殺,清軍攻下昆明止,歷時八年時間。這八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三藩之亂這八年,主要分成以下這三個時間點。
第一個時間點是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到康熙十五年四月,也就是三藩之亂的防御階段。在這個時間段里,吳三桂的兵馬勢如破竹,因為康熙準備并不充分,再加上八旗軍戰(zhàn)斗力直線下降。因此清軍在前線一敗涂地,丟失了很多戰(zhàn)略要地。
第二個時間段是康熙十五年五月開始到康熙十七年七月,這個時間段是吳三桂和康熙帝的相持階段。由于王輔臣的投降,清軍轉危為安,再加上耿精忠和尚可喜先后投降,清軍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
第三個時間點就是八年叛亂的最后一個進攻階段。這個時間段是從康熙十七年八月到康熙二十年十月,此時的康熙帝已經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權,吳三桂的頹勢也越來越明顯。最終吳三桂在戰(zhàn)爭中病死,他的兒子吳世藩也城破自殺,清軍攻下了昆明。
“三藩之亂持續(xù)了多少時間“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并無爭論。但是三藩之亂損失了多少卻無從考證,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這八年時間里,清朝的百姓又遭受一次戰(zhàn)火的摧殘,雖然最終滿清政府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百姓的日子依然過得很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