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發(fā)生在什么戰(zhàn)役 破釜沉舟的決心是什么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在著名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中發(fā)生的,趙軍被秦軍圍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義與項羽前去救援,項羽由于上將宋義遲遲按兵不動,于是急不可耐將其殺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趙。
宋義死后,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士氣大增,項羽先派部分前鋒前去切斷秦國糧道,自己率領全軍渡河后,下令破釜沉舟燒營房,不勝則死絕不回頭,士兵們受到極大的鼓舞,于是拼死殺敵,將秦軍包圍,以一敵十,越挫越勇,九次激戰(zhàn)過后,終于大破秦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趙軍。章邯退軍,秦軍或死或逃。
此時,諸侯軍作壁上觀,楚軍的威望一時在諸侯間聲名四起,前來援助的諸侯軍甚多,卻沒有一個陣營敢出兵的,看著楚軍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各觀戰(zhàn)的諸侯軍無一不嚇得心驚膽戰(zhàn),惶恐不已。在項羽打敗秦軍召集各諸侯將領時,沒有人不是嚇得腿軟跪著進門的,不敢直視項羽,從此盡由項羽統(tǒng)帥。
在秦軍敗下陣來以后,章邯企圖定約求和,而項羽由于軍中缺糧,也有意如此,在得到眾軍官同意以后,雙方便擇日會面。訂完盟約以后,項羽留章邯與其部下秦兵在軍中,巨鹿之戰(zhàn)就此結束。不過在全軍到了新安以后,秦軍由于私下議論,被項羽知道后,未防他們心中不服,于是將降兵全數(shù)誅殺。
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一場勝利,擊毀了秦軍主力從此一蹶不振,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奠定了秦朝覆滅的基礎。
破釜沉舟的決心是什么
在經典故事破釜沉舟中,項羽下定決心誓死要大敗秦軍,以解救趙軍巨鹿之圍,他只給自己一條路的選擇,并告訴將士們除非想要跳河而亡,否則除了打贏戰(zhàn)爭之外沒有其它的活路。
項羽的所作所為看似是抱有極大的把握的,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沒有十足的把握定然不敢輕舉妄動,更何況是面對秦國這么強勁的對手。然而實際上呢,楚軍對于秦軍來說,就如同雞蛋碰石頭一般,章邯在項梁戰(zhàn)死后,早就絲毫不把楚軍放在眼里了,那么如此懸殊的實力之差,又是什么促使項羽的軍隊在最后取得成功呢?
沒錯,就是項羽誓死拼搏不打勝仗不回頭的決心,破釜沉舟表示了他為了達到目標不顧一切定要干到底的決絕。項羽的心無旁騖使他的眼中只有一件事,就是戰(zhàn)勝敵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選擇和退路。他命令眾將士將船只鑿穿沉入河底,將鍋打破而干糧僅能維持三天,燒毀營房沒有住所可居住,這一系列的舉動不僅僅代表了項羽絲毫不畏懼的勇魄,更是他堅定目標一心向戰(zhàn)的決心。
項羽做出的選擇中是沒有退路的,甚至沒有第二選擇,在這場戰(zhàn)爭中,決心即力量,信心即勝仗。楚軍的勝利是帶有奇跡性的,項羽更是因為戰(zhàn)勝了不可能打敗的敵人從而在諸侯中威名遠揚,占據領袖地位。然而此次巨鹿之戰(zhàn)的得勝表示了只要有決心就有動力,對目標越渴望就越有行動的力量。
破釜沉舟和項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已然是眾所周知,自然這一歷史故事的主人公西楚霸王項羽更為世人所稱道。這位寧死不肯過江東的一代英雄,在討伐秦朝暴政的年間確實留下了不少輝煌往事。
項羽在秦朝完成大一統(tǒng)之前是楚國人,年少時已有能舉百斤鼎過頭的傳奇故事,而后成人終成為一代英雄人物,跟隨他的叔父率領起推翻秦朝暴政的起義,而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就是發(fā)生在這起義征途中。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秦軍攻趙,趙王逃到楚地,隨即派人向楚國尋求救援,于是楚王派了項羽率領二十萬軍隊前去營救趙王。當項羽率領的主力全部過了一條叫做漳河的大河之后,下令讓士兵們把所有過河的渡船都鑿毀并沉沒河底,另外還命令把軍隊里面所有煮飯做菜的鍋都給打破,接著命令所有的士兵每人只帶夠吃三日的干糧。項羽這樣做的目的和決心實在之大,一方面勢必不再走回頭路,另一方面務必取得戰(zhàn)爭勝利。由此士兵們的士氣也被鼓舞起來,并最終取得戰(zhàn)爭勝利,把秦朝軍隊打得大敗而歸。
經過這次巨鹿之戰(zhàn),項羽的名聲也是大振,而后成了各方反抗秦朝暴政起義軍的統(tǒng)帥。所以說歷史上具有濃墨色彩的英雄人物,往往具備常人所無法企及的決心和干勁,相比后來最終成為一代帝王的劉邦,項羽的英雄色彩卻濃厚得多,并被世人敬仰。
破釜沉舟的相關人物有哪些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中,其中除了中心人物項羽以外,還有由于遲遲不出兵結果被項羽殺死的楚軍上將宋義以及圍困趙軍于巨鹿的秦國大將章邯,都是該典故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楚懷王在接到趙王的求助后派兵援助,而任主將的是宋義,項羽僅為副將,那么這個宋義到底是個什么人物呢?
原來宋義是楚國的令尹,即一國的最高官職,秦朝晚期起義四起,六國復辟之后就投靠楚懷王做了項梁的手下。早年間項梁與章邯大戰(zhàn),初戰(zhàn)告捷但宋義料定項梁遲早戰(zhàn)敗,還勸告齊國使者緩一步去找趙項梁便可免于一死,果然項梁戰(zhàn)死后他便做了熊心的大將。由于齊國使者高陵君向熊心稟報宋義料事如神之事,楚懷王便以為其深諳兵法,故令他做大將率兵援趙。可惜宋義到達安陽后,由于懼怕秦軍的兵力,執(zhí)意停駐46天不出兵,欲待秦趙交戰(zhàn)多時兩敗俱傷后,再出兵便可坐收漁翁之利,面對軍中缺糧、兵心渙散也絲毫不管不顧,完全不理會項羽的急切之心,只管自己吃喝,還下令凡是倔強不服者一律殺之。
此時宋義還送自己的兒子前去齊國任相,大擺酒席,對兵士饑寒交迫也不聞不問,毫無體恤之心,盡是徇私享樂。終于項羽忍無可忍,一早進帳娶了宋義的人頭,自己發(fā)號施令,引得了眾兵推舉代替宋義成為了主將,深得部下的敬重。
關于破釜沉舟的對聯(lián)賞析
項羽本紀中寫道: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而破釜沉舟一詞,卻是出自蒲松齡的自勉聯(lián)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自勉聯(lián),自古以來,很多志向遠大的文人學士,在勤奮苦讀的同時,常常會寫一些對聯(lián)掛在墻面、床頭或刻在紙鎮(zhèn)上,在面對艱苦環(huán)境的同時,能夠不斷鼓勵自己克服困難,發(fā)憤圖強。蒲松齡的這首自勉聯(lián)也是如此,他希望自己能夠像對聯(lián)中所舉的事例一般,堅持不懈,苦心攻讀,有朝一日能夠考取功名,實現(xiàn)壯志。因此蒲松齡將此聯(lián)刻在壓紙的銅尺上,來勉勵自己不斷地讀書創(chuàng)作。
這首對聯(lián)中,蒲松齡舉了多個鼓舞人心的事例,例如破釜沉舟,項羽面對勁敵強秦,能夠毫不畏懼,帶領士兵渡河后,盡沉船,砸碎鍋,燒屋舍,帶領全軍勇往直前,以一顆不勝則亡的決心奮勇殺敵,最終大獲全勝,打得敵人要么死要么逃。此后項羽威名大振,于諸侯中稱霸,原本不把楚軍放在眼里的秦國,卻被打得一蹶不振,走向滅亡。
而臥薪嘗膽也一樣,越王為了報仇雪恥,忍辱負重,每日嘗苦膽,睡柴草,使自己不忘恥辱,努力壯大國力,最終富國強兵,反滅吳國,使原本已亡的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霸。
蒲松齡的這幅對聯(lián),講述了皇天不負苦心人,有志者定能事竟成。
破釜沉舟臥薪嘗膽表達何種思想
蒲松齡寫有一自勉聯(lián),其中提到了破釜沉舟、臥薪嘗膽兩個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他將該聯(lián)刻在鎮(zhèn)紙的銅尺上,用以激勵自己努力讀書進行創(chuàng)作,這兩個典故表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心有志氣,做事情一定可以成功。
破釜沉舟,喻指做事情絕對不留退路,向死而戰(zhàn)必須得勝。釜在這里表示煮飯的鍋子,將其打破;舟即渡船,將之鑿穿沉入河底,每個將士只帶三日的糧食,此后不能煮飯、不能回渡,表示誓死之戰(zhàn)。項羽手下的楚軍前鋒首戰(zhàn)不利,但是士氣激長,于是全軍在大戰(zhàn)數(shù)個匯合之后終于大敗秦軍,項羽因此威震四方。
而臥薪嘗膽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年間,吳越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越國戰(zhàn)敗于吳國,越王勾踐被吳王所虜,受盡屈辱,每日做著守墓與喂馬這樣的下等苦力活,勾踐雖然心里恨得不行,但是表面仍然保持心平氣和十分順從。吳王行路時,勾踐在前面牽馬;吳王生病時,勾踐悉心照顧,終于感動了吳王放他回到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心中牢記這種恥辱,暗暗發(fā)誓定要報仇。他深怕回到越國以后舒適的生活淡化磨滅了心中的那份仇恨,于是每天吃飯前都舔苦膽來嘗苦味,換掉席子每天睡在柴草床鋪上來提醒自己受過那份艱辛。勾踐為了讓越國富強,親自下地耕種,夫人親手織布以促進生產,加以各種政策,國力漸漸強盛,最終進攻吳國,成為春秋最后的霸王。
這些典故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堅決自己的志向,就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