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文化圈的溥儀的“御制詩” 你無言,我也沒話
溥儀這首“御制詩”,不但是有末代皇帝親撰的特殊歷史意義;在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來看,也是開辟了“御制詩”新風格、新體裁,算得上是“孤例”了。
雖然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把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給轟下了龍椅。但這位末代皇帝還依舊住在紫禁城里,他就是溥儀(1906—1967)。宮外已是奉行“三民主義”的民國了,宮中帝制時代的基本禮儀與待遇卻照舊,1921年溥儀將16歲的時候,宮中大臣就議論“皇帝中秋已盛,宜早定中宮”。于是乎,依舊按照皇家規(guī)矩,開始大肆選拔皇后與皇妃。榮源的女兒婉容和端恭的女兒文繡,最終評定為皇后與皇妃,末代皇帝的大婚典禮行將舉行。
1922年12月1日,溥儀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在風輿里,然后就由載振壓著出發(fā)。坐了16人抬的大轎子,迎娶用的是全套鹵簿儀仗。除了傘、棍、旗、牌、金瓜、斧、鉞、節(jié)、扇等,還增加了牛角號和大鼓各100對。軍憲機關派來騎兵、步兵護衛(wèi),達2000人左右。迎親所經(jīng)街道,照例戒嚴。馬路兩旁,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世人爭睹末代皇帝大婚盛況。北洋政府要員和外國人來參觀,每人發(fā)鋼質(zhì)徽章一枚,才準通行。大婚期間,還陸續(xù)演了三場宮廷大戲,京滬兩地所有頂級名角,如陳德霖、田桂鳳、梅蘭芳、尚小云、小翠花等都來了。
末代皇帝的大婚,驚動了中國朝野,各路名公顯貴,紛紛呈送賀禮。滿蒙王公、遺老舊臣自不待言,就算是當年炮轟大清帝國的民國要人們,上至大總統(tǒng),下至各地軍閥;在野的政客,不在野的名流,也都接踵而至、誠惶誠恐。黎元洪送來的是如意、金瓶和銀壺;曹錕送來如意和衣料;馮玉祥送來金表和金銀器皿;張作霖送來如意和衣料;徐世昌送來成套的新式木器。而康有為除了送來磨色玉屏、拿破侖婚禮時用的硝石碟之外,還親筆寫了一副對聯(lián):“八國衣冠瞻玉步,九天日月耀金臺”,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把這一場末代皇帝的大婚之壯觀,概括全了。
但殊不知,少年皇帝也還有自己慶賀的方式,他在大婚當天,寫了一首“御制詩”。這可是溥儀自己的少年手筆,不是請王公大臣代筆所作,自然別具一番價值。且這“御制詩”還不是什么絕句律詩的古典格式,而是深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之下的白話體現(xiàn)代詩,更突顯了時代價值,自成一格。詩云:
我也有今日這一天日子!
我倆到里邊去了!
“你去,我也去,
你不去,我也不去。”
到底是去好?不去好?
你無言,我也沒話。
你是啞了么?
“嚇,好看好看,
別不好看啦!”
你木木含情,
我木木無語。
你會開汽車,
我也會騎馬。
據(jù)說這首“御制詩”原懸掛于清宮樂壽堂中,是溥儀題在那張著名《大婚紀念攝影》的照片上的。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fā)動政變“逼宮”,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題著“御制詩”的照片也被取了下來,移作他處,方才為外界所知。1926年5月15日,上?!读加选冯s志(第4期)將該詩公開發(fā)表了出來,遂廣為人知。一年多之后,著名武俠小說作者白羽(1899—1966,原名宮萬選,著有《偷拳》、《十二金錢鏢》等武俠小說20部)對這首“御制詩”都還記憶猶新,為此撰成一篇《寫在圣詩的前頭》,加以評述。該文發(fā)表于1927年1月16日的北平《世界日報》之上,被當時該報“明珠”副刊主編張恨水放在欄目頭條。由此看來,這首御制詩在當年公共文化圈子里,無論北平上海、南北各地,都還是頗受民國時代新式知識分子們關注的。
宮白羽在文中評論道,“這一首詩,雖平淡無奇,別無精意,但尚類少年人幼稚作品,總強似御制,一味矜持,端足皇帝架子,而缺乏真實情感者?!边@樣說來,溥儀這首“御制詩”,不但是有末代皇帝親撰的特殊歷史意義;在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來看,也是開辟了“御制詩”新風格、新體裁,算得上是“孤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