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的玄鐵劍到底有沒有傳說的那么神奇?
作為反映冷兵器時代格斗藝術的新派武俠小說,金屬冶煉是金庸小說中一項重要的議題,《倚天屠龍記》第三回“寶刀百煉生玄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章節(jié)。屠龍刀和倚天劍作為金庸小說中的“神兵利器”,江湖有云: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端的是威風赫赫、氣勢不凡。
這一刀一劍的“前身”,是神雕大俠楊過用的玄鐵劍——楊過16年后與小龍女重逢,夫妻隱居古墓,玄鐵劍無用武之地,楊過便將其贈送給郭靖黃蓉二人守城。后黃蓉將玄鐵劍分而煉之,鑄成一刀一劍,刀名“屠龍”,腹中藏有《武穆遺書》;劍號“倚天”,內(nèi)中藏有《九陰真經(jīng)》。整個《倚天屠龍記》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著這一刀一劍而展開的。根據(jù)金庸的描述,玄鐵劍之所以能夠吹毛斷發(fā)、削鐵如泥,是因為玄鐵(隕鐵)的功效,所以據(jù)此推斷,屠龍刀和倚天劍也含有大量的隕鐵成分,故而成為武林中人人艷羨的寶貝。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中國人很早就會利用隕鐵打造兵器。早在商代,中華先民開始利用天降隕鐵,制造青銅兵器的鋒刃。北京平谷、河南浚縣出土過商代鐵刃銅鉞,含鎳6%—10%,表明隕鐵系由青銅冶煉所使用。在當時,加工隕鐵技術自然是罕見和珍稀的,與青銅(銅錫合金)相比,隕鐵(主要成分鐵和鎳)自然更加鋒利、耐久。但隕鐵兵器依然屬于鐵制兵器,彼時的鐵冶煉還不成熟,無法真正意義上取代青銅劍。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神奇、夸張。
有趣的是,利用天然隕鐵打造兵器,不僅是中國人的專利,北非尼羅河流域、西亞幼發(fā)拉底河流域、東南亞加里曼丹島,都有隕鐵兵器出土。由此可見,在公元前35世紀—前11世紀,世界各地勤勞聰明的人們,已經(jīng)開始從“天外來客”身上發(fā)現(xiàn)、利用單質(zhì)鐵,用以彌補冶煉技術的不足。
秦漢時期,隨著含鐵礦石的大量開發(fā),鑄鐵、煉鐵技術日漸進步,打造出來的刀劍無論長度還是鋒利度、造價都更優(yōu)于青銅劍。鐵制兵器徹底取代青銅兵器登上歷史舞臺。而后,隨著鑄鐵脫碳成鋼法、炒鋼法、灌鋼法的陸續(xù)發(fā)明和普及,中國正式進入鐵器生產(chǎn)力時代,隋唐五代,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