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究竟是個什么東西?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當下,抗日劇充斥熒屏,“武士道”也被各種演繹。然則,日本“武士道”,究竟是什么東西?在侵華戰(zhàn)爭中,又充當著一種什么樣的角色?
明治以前的“武士道”
起源于鐮倉時代的“原始武士道”,因政治契約之故,特別強調(diào)“忠”與“死”
所謂“武士道”,略言之,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v觀歷史,“武士道”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其實完全取決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
一般認為,“武士道”起源于鐮倉時代,定名于江戶幕府初期。公元721年,元正天皇詔書首次正式承認“武士”的存在,至11世紀,鐮倉幕府建立,以專事征戰(zhàn)殺伐的“武士階層”作為統(tǒng)治基礎。這類政權(quán),通稱“武家政權(quán)”,此后統(tǒng)治日本600余年,原始的“武士道”也在這600余年間逐漸成型。
“原始武士道”的核心理念,乃是“忠”與“死”。所謂“忠”,是強調(diào)各級武士須嚴守崗位,絕對忠于各自的主君;所謂“死”,是倡導為主君獻身乃至殉死。“武家政權(quán)”對這兩點的強調(diào),其實是出于一種現(xiàn)實的“等價契約”的需要——武士向主君付出“忠”與“死”,主君則賜予并保障武士的地位與財富。這種契約關系,常常隨著世局的變遷而有所修正。如群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代”,舊主、新主更替頻繁,武士們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就更愛強調(diào)“為自我獻身”,而不是“為主君盡忠”。
江戶時代,朝野異途,武士道分裂為“士道”與“葉隱”兩派,其倫理觀完全對立
江戶幕府(1603-1867)初期,“武士道”一詞正式出現(xiàn)在典籍之中。“傳統(tǒng)武士”在江戶時代,被迫轉(zhuǎn)型為行政官吏,被要求具備治民才干,而不能僅僅只懂得殺伐?!霸嘉涫康馈庇谑潜桓脑斐尚碌摹笆康馈?。出身武士、有弟子四千、深受儒學影響的山鹿素行,是這一改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儒家主張“德治”,要求士大夫以其德行垂范天下;山鹿素行則強調(diào),武士必須文、武兼修,而且必須高度重視“文”的修養(yǎng),必須做到重義輕利,因為通過自己的楷模式的行為,讓天下秩序歸于井然,是武士天然的職分。
不過,江戶政權(quán)用儒學改造“傳統(tǒng)武士”的愿望,并未完全成功。緬懷“原始武士道”的《葉隱》一書,仍在轉(zhuǎn)型不成功的“傳統(tǒng)武士”當中廣泛而秘密地流傳?!度~隱》一書的作者山本常朝,特別痛恨讓武士學習儒學、轉(zhuǎn)型做官僚。按該書的觀點,所謂“武士道”,很簡單,就是“當生與死逼迫你選擇時,唯干脆利落地選擇死”。《葉隱》反對儒學對死的意義的追尋,“死就是死,勿為目標所制,若離開目標而死,或許死得沒有價值,是犬死或狂死,但不可恥。死就是目的,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薄度~隱》也反對儒學用“義”來規(guī)范“忠”,作者非常明確地表示:“我討厭考慮那些所謂的是非、正邪。不顧一切的盡心侍奉,無論什么事情都首先考慮主君就可以了?!?/p>
可以說,《葉隱》完全是對“士道”的對抗,后者得到了當局的認可與推廣,前者則被列入禁書,只能在民間秘密流傳。不過,無論是“士道”里的“武士道”,還是《葉隱》里的“武士道”,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歷史中,都不曾完整地存在過,而只是作者出于現(xiàn)實需要,進行的一種理想化的“提純”。
明治以后的“武士道”
明治初期,當局出于現(xiàn)實需要,武士道被心照不宣地置于半遺忘狀態(tài)
明治維新后,江戶時代的武士道,無論是“士道”派,還是《葉隱》派,都難以被當局所容忍。因為這種舊時代的“武士道”,有兩個特點——1、專屬于“武士”這一特殊階層;2、其效忠對象多元,數(shù)十萬武士,分別效忠各自不同的主君,而非天皇一人。
新政權(quán)宣布士農(nóng)工商“四民平等”,取消了“武士”階層的特權(quán),又通過天皇詔書,將“忠良驍勇”的品性,定義為是全體“日本帝國之人民”所共有的優(yōu)點,同時絕口不提“武士道”三字。1882年天皇發(fā)布《軍人敕諭》,更是明確批判武士階層長期掌控日本政權(quán)的歷史,是“違我國體”。所以,在明治前、中期,“武士道”地位尷尬,處于一種心照不宣的半遺忘狀態(tài)。
明治后期,為向西方證明日本非野蠻民族,新渡戶稻造重塑武士道,認為其與基督教相通
明治時代后期,“武士道”再度被激活,與日清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有相當直接的關系。
日清戰(zhàn)爭中,因為旅順大屠殺,日本被西方媒體宣傳為野蠻民族。作為辯護,1899年,新渡戶稻造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武士道》一書。新渡戶稻造出身武士家庭,曾留學歐美,并成為基督徒。他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民族的“優(yōu)秀特質(zhì)”,希望說服西方世界,日本民族不是野蠻民族,也有著與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類似的優(yōu)秀的道德體系,這一體系就是“武士道”,其內(nèi)涵是“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日清戰(zhàn)爭打敗了儒學中國,日俄戰(zhàn)爭打敗了屬于西方文明的俄國,許多日本人因此認為,一定存在著某種日本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在指導日本獲勝。新渡戶稻造的對武士道的重新提倡,正好部分滿足了這種社會心理的需要。1905年,新渡戶稻造本人受到明治天皇帝特別召見,并獲準向天皇獻上《武士道》一書;同年,該書增訂再版,風靡全國,新渡戶稻造也成為“新日本”的代言人。曾一度被官方刻意遺忘的“武士道”,由此一躍成為所有日本人共同具備的美德。
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卻使得日本國內(nèi)“民意”,更愿將武士道重塑為對抗西方的特有道德利器
新渡戶稻造的寫作初衷,雖然是為了向西方人證明,西方人有的高貴道德,日本人也同樣具備,不過,他對“武士道”的贊美仍有限度,認為“武士道可以救日本,但不能救世界,只有基督教能救世界”。所以,《武士道》一書,雖被推崇,但還難以完全滿足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國內(nèi)的民族主義情緒對本國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的發(fā)掘熱情。這種心理需求,最終須由井上哲次郎來填補。
同在1905年,井上哲次郎編纂出版了著名的《現(xiàn)代大家武士道叢書》。他非常明確地強調(diào):武士道“在外國幾乎沒有同樣的例子,是日本一種特別的精神訓練”,不但不同于中國的儒學,更是日本民族賴以與源源不斷輸入日本的“西方道德”對抗的唯一利器;至于其何以“獨一無二”,井上的解釋是:日本的“武士道”,有著“皇道”與“神道”作為指導原理,所以,“影響從日本及于全世界,負有道義地統(tǒng)一全世界的使命”。井上還一再宣稱:“我國的軍隊之所以非常強大,雖然有許多原因,我確信無疑:武士道的存續(xù)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敝劣凇拔涫康馈钡膬?nèi)涵,則無非“忠君愛國”四字而已。
戰(zhàn)時,軍方樂于宣揚“葉隱”;戰(zhàn)后,當局又樂于宣揚新渡戶稻造
綜上,“武士道”究竟為何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日本,實際上一直含混不清。鐮倉時代所產(chǎn)生的“原始武士道”,只是一種現(xiàn)實的利益契約;江戶時代,“士道”和《葉隱》互相對立,代表了不同政治陣營的需要;明治前期,武士道心照不宣地被遺忘;明治后期,新渡戶稻造說“武士道”與西方主流文明共通,井上哲次郎說“武士道”是日本賴以抗衡基督教的獨一無二的思想利器……可以說,不是“武士”,而是學者和政客們,在一直不斷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武士道”的形象,而這種塑造,又因為利益出發(fā)點的不同,往往彼此沖突……
惟現(xiàn)實政治往往選擇最符合其實際需要的解釋。所以,在侵華戰(zhàn)爭期間,最受日本軍界推崇的“武士道”,是《葉隱》一派,因為《葉隱》鼓吹“干脆利落地選擇死”,而反對去追尋這種死是否與“義”相合?!叭缃袢绻钫偾巴鶓?zhàn)地,我們絕對不要忘記帶上《葉隱》”,正是東洋大學教授古川哲史在1940年代,給全體日本國民的“忠告”。1941年,時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也在《戰(zhàn)陣訓》里鼓勵日軍士兵去死,“不可生而受虜囚之辱”。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崇拜《葉隱》的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因為主旨是與西方溝通對話而非對抗,又重新成為日本“武士道”的主流,新渡戶稻造的肖像,還被印在了貨幣之上。略言之,“武士道”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參考資料: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商務印書館,1993;三島由紀夫,《葉隱入門》,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戴宇,《面向西方世界的訴求與告白——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與明治日本》,《東北亞論壇》2013年第4期;唐利國,《論武士道與日本軍國主義——傳統(tǒng)的再編與抵抗的失敗》,《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月;韓東育,《關于“武士道”死亡價值觀的文化檢視》,《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周頌倫,《武士道與“士道”的分歧和對立》,《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張翔,《日本武士道的前世今生、歷史作用》,新民晚報2015/04/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