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兩次登基三次讓賢的皇帝 李旦懦弱還是韜光養(yǎng)晦

2017-03-08 15:39:5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都有過兩次登基的經(jīng)歷。公元683年,李顯即皇帝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不知為何,李顯

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都有過兩次登基的經(jīng)歷。公元683年,李顯即皇帝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不知為何,李顯對自己的第二任皇后韋氏相當(dāng)看好,有意提攜她的父親韋玄貞做宰相。輔弼大臣裴炎馬上表示反對,李顯很不高興地說,就是把大唐江山賜給韋玄貞也沒什么不可以的,區(qū)區(qū)一個宰相的官位算得了什么。裴炎把這句話匯報給武則天,李顯立刻被廢,還貶出了長安,此時距他登基稱帝才過去五十五天。

李顯下野之后,武則天立幼子李旦為帝,也就是著名的唐睿宗,是年為公元684年。很明顯,李旦的倉促登基更象是一臺政治走秀,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武則天認為自己稱帝的時機尚未成熟,從法統(tǒng)上來講,她必須扶植一個名義上的皇帝走上前臺,真正的實權(quán)還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到了公元689年,醞釀已久的武則天以周代唐推行使用周歷,她終于下定決心要開創(chuàng)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吹胶芏喑址磳σ庖姷娜硕荚獾搅搜孺?zhèn)壓,實為傀儡皇帝的李旦主動上表請求母后執(zhí)掌國家大計。武則天對兒子及時表現(xiàn)出的“乖巧”非常賞識,畢竟兒子才是名義上的皇帝,而且歷史上從來沒有女性稱帝的先例,所以只有兒子主動提出讓賢,自己的稱帝才可以說服天下。

到了公元698年,武則天把當(dāng)年廢黜為廬陵王的李顯召回宮中,有意立他為繼承人。這時李旦推病不朝,有意避開政事,心照不宣的武則天順?biāo)浦?,冊立李顯為太子。至此,繼讓位武則天之后,李旦再次退出了皇位的競爭,主動把權(quán)杖交給皇兄,巧妙地避開了兄弟之間的政治摩擦。

公元705年,隨著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神龍政變,武則天將帝位傳給李顯。沒想到復(fù)辟成功的李顯重走首次登基時的政治路線,不但封韋氏為皇后,還允許她參與國政。

從后來的歷史走向看,正是由于李顯對韋后過于器重和放任,導(dǎo)致韋氏集團的勢力迅速擴張,加上通過裙帶關(guān)系得以上位的武家勢力的崛起,李唐宗室一度腹背受敵,以至于后來李顯自己也無力控制。韋后是一個權(quán)力欲極重的女人,李顯對她委以重任,等于是為外戚干政大開綠燈,導(dǎo)致韋氏集團公然跟李唐宗室分庭抗禮。

公元710年,李顯駕崩,史書對于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種說法支持李顯死于韋后之手,說韋后想當(dāng)武則天第二,安樂公主想當(dāng)皇太女,于是謀害李顯。不管真實的死因是什么,總之李顯的駕崩加速了朝廷的動蕩,唐隆政變隨即爆發(fā)。

在這場由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聯(lián)手太平公主共同發(fā)動的生死對決中,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被處死,韋氏集團遭到瓦解。

唐隆政變打破了李顯集團、韋氏集團和李旦集團之間三足鼎立的局面,李旦集團勝出,李隆基擁立父親李旦稱帝,自己為太子,此時距離李旦第一次登基已經(jīng)過去了27年。

然而,再次稱帝的李旦并沒有貪享皇權(quán)。公元712年,才坐了兩年龍椅的李旦不愿受制于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于是主動將皇位傳給李隆基,自己當(dāng)上了太上皇。

李旦兩次稱帝,三次讓賢,這在權(quán)力斗爭異常復(fù)雜慘烈的中國古代史上非常少見。與其說李旦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君主,倒不如說他是一位充滿政治智慧的皇帝。哪怕兩次執(zhí)政期間并沒有真正地完全徹底地掌控過政權(quán),但是至少他在復(fù)雜的宮廷斗爭中做到了全身而退,反而那些窮兵黷武的強權(quán)主義者沒有能夠笑到最后。

李旦深諳剛則易斷的人生哲理,在宮廷斗爭的漩渦中一再示弱。然而似弱非弱,看似一退再退,實則以退為進,步步為營,順利從權(quán)力“黑洞”中逃出生天,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政治謀略。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