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血洗烏桓”得失談 失去長期的支柱郭嘉
東漢末期,北方內(nèi)戰(zhàn)連連,外患并未停止。但自從一個人“問世”后,“胡人”紛紛避其鋒芒,很少再犯中原,無論匈奴還是東胡,明顯老實下來。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先為漢相、后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統(tǒng)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幾乎處于停歇狀態(tài)。北方各胡人部落,對曹操畢恭畢敬,歲歲來貢“魏王”。連統(tǒng)一的大漢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對國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輕慢?
這就必須從東漢末年發(fā)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戰(zhàn)說起,那就是曹操北征烏桓。
熟讀三國的人都了解,曹操是在官渡大捷、滅了北方勁敵袁紹主力、追繳其殘余勢力時征烏桓的,遠征烏桓受到眾多謀士反對,但唯有一人力主用兵,且要兵貴神速。那就是曹操最器重的謀士的郭嘉。這個曾占據(jù)曹操帳中第一謀士座位的智囊與眾不同,常有驚人奇謀,曹操對郭嘉言聽計從,這一次當然又是一拍即合。
曹操征烏桓采取的是閃電戰(zhàn)和血洗戰(zhàn),史載曹操“虛國遠征”,可見大張旗鼓、勢在必得。這是漢軍出塞征戰(zhàn),主動出擊的為數(shù)不多戰(zhàn)例。而且是以騎兵作戰(zhàn)為主。
史書對這場惡戰(zhàn)多有記錄。數(shù)萬騎兵慘烈混戰(zhàn),“死者被野”。面對游牧民族單兵能力強,曹操騎兵毫不遜色,虎豹騎“獲單于蹋頓”,陣前斬首。烏桓群龍無首,三郡主力騎兵先行崩潰,《三國志》記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p>
白狼山之戰(zhàn)曹操大獲全勝,曹軍乘勝追擊,直搗烏桓老巢柳城,一舉平定烏桓三郡。
曹操為什么力排眾議、執(zhí)意北征?而且一反漢皇懷柔政策,堅持閃電戰(zhàn)和“血洗”呢?
依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曹操個人性格原因,另一個是天下形勢使然。
曹操的性格,有別于“一般中國皇帝”。烏桓之戰(zhàn)體現(xiàn)了曹操“圓外狼”的特征,在中國的君王行列中,曹操雖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卻是鳳毛麟角的“霸氣”外露者。他內(nèi)戰(zhàn)、外戰(zhàn)通吃,尤其在外戰(zhàn)方面,雷厲風行,更顯王者本色。
征烏桓發(fā)生于曹操剛剛成了一點氣候之時。一般軍閥對外不敢有這樣的大動作,而曹操卻拿出雄主的膽魄。當時北方第一部落軍隊,還是匈奴人馬。但烏桓也是不可小覷的東胡族的一支生力軍。烏桓與匈奴同屬于北方游牧民族,與鮮卑同屬東胡族。其兇猛彪悍程度不亞于匈奴鮮卑。
與如此彪悍部落軍隊作戰(zhàn),需要“以剛克剛”。曹操有這個膽量,也有這個資本。曹操的騎兵很厲害,虎豹騎可謂天下無敵,三國部隊,曹魏的騎兵最有戰(zhàn)斗力,如果赤壁之戰(zhàn)玩的不是水,而是騎兵,孫武怎么聯(lián)合都是根本抗不了曹。曹操的軍隊,有些草原部落的作風,曹操就是靠虎豹騎打敗了東桓騎兵。
至于天下形勢,曹操與郭嘉的看法是一直的。如果對袁軍殘余與胡人聯(lián)手置之不理,那么就是養(yǎng)虎為患,曹魏北疆將永無寧日。曹操征烏桓的直接目標,是奔著他的北方殘敵袁氏兄弟,立志要對袁紹家族“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但是最后取得的客觀效果,卻比原目標更久遠。此役不僅解除了“三郡烏桓”對中國北部的威脅,掃清了袁氏的殘余勢力,徹底統(tǒng)一河北。并且還有一個意外收獲——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大大發(fā)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這“意外收獲”應該是曹操征烏桓的直接回報,收編烏桓鐵騎,漢軍與東胡這只彪悍部落實現(xiàn)了融合。烏桓這些鐵血兵源,成為三國魏軍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虎豹騎加入了“東胡”彪悍,更加勇猛無敵。從三國的最終結局看,魏軍不僅是將領中人才輩出,而且士兵也是最有戰(zhàn)斗力的。尤其是騎兵,三國之中,魏軍始終獨占鰲頭。
歷史上,像曹操這樣敢于收編夷兵的中國君主并不多,在三國的戰(zhàn)史中,雖然蜀漢也與外族軍隊合作過,但那是雇傭,不是收編。例如姜維借羌兵。
曹操征討烏桓后,除部分烏桓人遠遷遼東地區(qū)外,“其余眾萬余落,悉徙居中國”。此役可謂完成“橫掃”與“融合”雙結合最徹底的戰(zhàn)例。
總得看來,曹操征烏桓,兩得一失。
“兩得”是揚威、強兵。烏桓之戰(zhàn),使曹操威名大震。據(jù)史書記載,烏桓大捷后,曹操在北方胡人部落中的威望,已經(jīng)達到了“北方共主”的程度。曹操在北方“夷族”中樹立的威風,其實就是征烏桓打出來的。
如果說諸葛亮對外作戰(zhàn)繼承的是儒家的“懷柔遠人”、“尚德抑武”,那么曹操繼承的則是蒙恬陳湯的“原生態(tài)”漢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曹操征烏桓從柳城班師,途經(jīng)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意氣風發(fā),寫下千古名篇《觀滄海》。為兩千年之后,“東臨碣石,有遺篇,魏武揮鞭”留下出處。此時曹操已經(jīng)涌上“天下共主”的霸氣。
彼時,南匈奴跟曹操主持的“漢朝關系”水乳交融。當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晉升魏王時,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jiān)理國家。
可見曹操的領導派頭有多大,各部“胡人”敢不“從命”、唯魏王之首是瞻乎!
可以想見,如果曹操統(tǒng)一中國,那么“大魏朝”應該是一個外戰(zhàn)成績輝煌的王朝,不會任胡人騎在頭上作威作福。
當然,征烏桓亦有“一失”。這“一失”就是郭嘉為這場外戰(zhàn)付出了生命。力主遠征的郭嘉隨曹操出征,不幸在北征中身染重病,一命嗚呼。郭嘉的“夭亡”,對曹操來說,猶如劉邦失張良。
血洗烏桓回來,曹操重賞了諫勸者,眾人以為他是為用兵而懊悔,其實更大的成分,他是為失去“第一謀士”痛心。
事實證明,曹操征烏桓雖然勞師,但卻一勞永逸,“攘夷”一舉成功,幾十年再無邊患。而最大的損失,卻是郭嘉的早逝。本來曹操曾多次講過,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郭嘉。郭嘉比曹操小15歲,完全可保到曹操孫子做皇帝,可才子“才高命短”,郭嘉死后,曹操一時難尋替身,晚年選擇了司馬懿做“帝師”,乃至葬送曹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