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難辭其咎 二次革命引軍閥混戰(zhàn)
二次革命是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於1913年發(fā)動的討伐袁世凱的一場戰(zhàn)爭﹐又稱“討袁之役”。
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tǒng)選舉前后(袁世凱當選呼聲最高),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上海、廣東等地爆發(fā)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國民黨稱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
1913年6月,《大公報》轉(zhuǎn)述《大陸報》的文章《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指出,宋案與借款案只是引線,國民黨早就處心積慮欲推倒中央政府,取而代之。即便沒有兩案發(fā)生,國民黨的計謀也早晚會發(fā)作。二次革命最后以中央政府北洋軍擊潰孫中山軍隊而告終。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才宣布承認帝制,大家要注意這個帝制不是封建皇帝,而是著名的君主立憲制。這實際上是對袁世凱的一種削弱,可袁同意了。袁世凱接到推戴書最后表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tǒng)自無討論之余地?!?/p>
也就是說二次革命的緣由根本不是袁世凱稱帝,這就是一場武裝叛變,奪取中央政權(quán)。
1915年12月25日,護國運動爆發(fā),這實際上是兩種民主體制(君主立憲和三權(quán)分立)的對抗,當時的百姓無知,以為封建統(tǒng)治又回來了,最終把袁世凱推翻了,也為日本入侵埋下了禍根。
再來看善后大借款真相: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善后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與國民黨的聲稱相反,當時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團體,都發(fā)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有輿論指出這是革命黨人與袁世凱是爭權(quán)奪利而發(fā)動的武力行動。
另外,國民黨在對袁世凱的指控忽略了兩個事實,孫中山在1912年8月公開聲明贊成善后大借款。當年8月,孫中山應(yīng)袁世凱之邀抵京共商國是。在京期間,孫袁兩人切磋借債問題,孫中山這樣評價善后大借款:“目下財政極端困難,勢不能不借外債,以濟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啟政府侈肆之心?!倍?,武昌起義之后,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jīng)找過美國、英國、日本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只有日本同意借款。1913年春,孫中山為籌措資金而與日本人簽訂《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案》。這真是賊喊捉賊啊。
馬丁.路德.金認為:“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在進行之中的目的,人們無法通過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孫中山等人采取的手段為當時社會所不齒,注定要失敗。
袁偉時指出:“政治領(lǐng)袖的抉擇,可以深刻地影響歷史發(fā)展的面貌……如果政治家拒絕兵戎相見,堅持以政治斗爭、法律手段和訴諸公民的理性和良知的方式解決紛爭,中國的政治家和公民就有可能逐步凈化和提高自己,從而逐步把中國社會推向民主與法治的軌道?!倍鴮O中山首開民國濫用武力、以刀槍分“是非”之先河,對此后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武人干政、軍閥混戰(zhàn)事件實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