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上演過的兩次黃袍加身:是宋太祖和誰?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兵變就要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于北征回京后不久便宣告駕崩,在逝世前,他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前方傳來戰(zhàn)報稱,北漢及契丹聯(lián)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御敵。初三夜晚,大軍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zhèn))發(fā)生嘩變,似乎不明真相的趙匡胤被將士們披上黃袍,高呼萬歲。這件事情在歷史上被稱為“陳橋兵變”。從此,趙匡胤登上了歷史舞臺,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
戲劇般的黃袍加身,戲劇般的前敵侵犯,這似乎充滿著無數(shù)的歷史偶然。然而,趙匡胤上演的黃袍加身卻并非自己所首創(chuàng)。就在十年前,真正原創(chuàng)版黃袍加身其實早就上演過。此劇的主角正是后周太祖-郭威。要說郭威,我們還必須得從五代十國的后漢開國皇帝高祖劉知遠說起。
唐末,大廈將傾,風雨飄搖之時,劉知遠出生在山西太原一戶寒微的沙陀人家,以至于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關于他的父親和祖父的記載。許是艱辛的日子所致,劉知遠從小性格內向,寡言少語。長大后為生活所迫,到一大戶人家去當贅婿,備受歧視。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的劉知遠,毅然出走當了兵。在軍旅生涯中,他曾先后兩次救下了自己的主子石敬瑭。兩次救命之恩,讓劉知遠成為石敬瑭心目中最忠實的親信。不久,擁兵自重的石敬瑭在時機成熟后,與后唐皇帝決裂,密謀河東稱帝,并主動割讓燕云十六州以求契丹支持。靠著契丹人的幫助,石敬瑭消滅后唐,建立后晉。同時,將最重要的軍政長官位置——河東節(jié)度使交給劉知遠。
做皇帝7年后,石敬瑭病逝,其侄兒石重貴登基。不久,由于聲稱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契丹對這位新皇帝大為不滿,存在了11年的后晉政權隨后便被契丹出兵消滅。由于草原民族很不適應中原逐漸轉暖的天氣,契丹被迫下令北撤。趁遼軍北退慌亂之時,劉知遠兵發(fā)太原,大軍沿汾水南下以避開與契丹的直接交鋒,同時以迎還舊主為名,贏得了后晉舊臣與民眾的紛紛歸附,一路南下攻占了洛陽和都城開封,建立后漢。此時,在劉知遠旗下,原后唐舊將的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被提升為樞密副使等一系列重要職務。不久,后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臨危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此為后漢隱帝。作為顧命大臣,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正式掌管全國的兵權。
然而,由于位高權重,新即位的后漢隱帝劉承祐.對郭威卻是處處提防,以至于將他的家人全部作為人質扣留。公元950年,再也坐不住的隱帝與親信密謀,試圖一舉鏟除郭威勢力,但不料計謀敗露。氣急敗壞的后漢隱帝下令殺死郭威的全部家眷。郭威將計就計,一路率軍攻進開封,殺死隱帝,并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jié)度劉赟為帝。隨后突然聞報契丹南下,郭威于是率軍北上抵御,途徑澶州,士兵兵變上演黃袍加身,郭威由此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為“監(jiān)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后周。
正所謂天地大戲場,戲場小天地??v觀歷史上的兩次黃袍加身,雖然表象完全相同,但其背后的實質則完全不同。郭威慘遭猜忌,全家被殺,自己時刻面臨生命危險,兵變稱帝實則被逼無奈。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則是徹頭徹尾的蓄謀已久,自導自演。人心所向,天命所知,歷史的玄妙在此刻便顯出了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