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竟引起乾隆的恐慌 引發(fā)大小血案上百起!
金庸先生在封刀之作《鹿鼎記》中三分實七分虛地敘述了這么一件事:
浙西湖州府南潯鎮(zhèn)有一家姓莊的富戶,戶主名叫莊允城,生有數(shù)子,長子名叫廷鑨,自幼愛好詩書。那莊廷鑨因讀書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yī),無法治愈。某日,鄰里一姓朱的少年來莊家借銀,將祖父朱相國的一部遺稿留下抵押。莊廷鑨閑極無聊,便讓家中清客讀該書稿給自己聽,以遣寂寞。
該書稿是一部明史稿,大部分已經(jīng)刊行,流傳于世。莊廷鑨聽了數(shù)日,忽然想起:“春秋時代的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于千載之后。我今日眼盲,閑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后世?”但是他想著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書,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內(nèi)容謬誤很多,不但大名難享,反而被人譏笑,于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鴻儒,再加修訂,務(wù)求盡善盡美。
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修撰明史乃是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作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因此這部明史確是集不少大手筆之力。
書成不久,莊廷鑨便即去世。
其父親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鑨,請名士李令皙作序。所有曾經(jīng)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錫、吳之銘、吳之熔、李祈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云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雋、董二酉、吳炎、潘檉章、陸圻、查繼佐、范驤等,共一十八人。當然,書中還是含含糊糊提到此書是根據(jù)“朱氏原稿”增刪而成。
由于明亡未久,讀書人心懷故國,《明書輯略》一刊行,立刻就大大暢銷。
莊廷鑨之名噪于江北江南。莊允城雖有喪子之痛,但見兒子成名于身后,自是老懷彌慰。
也是亂世之時,該當小人得志,君子遭禍。湖州歸安縣的知縣姓吳名之榮為求富貴,便向清廷當政告發(fā),稱莊氏懷戀明朝、毀謗朝廷。
清廷隨即查辦此案,認定吳之榮所告屬實,下令從嚴、從速處理:莊廷鑨已死,開棺戮尸;莊允城在獄中不堪虐待而死;莊家全家數(shù)十口,十五歲以上的盡數(shù)處斬,妻女發(fā)配沈陽,給滿洲旗兵為奴。前禮部侍郎李令皙為該書作序,凌遲處死,四子處斬……因此案牽連,冤枉而死的人亦是不計其數(shù)。
《鹿鼎記》中所述的這一段,便是清朝最為血腥和“莊氏明史案”。
由于這樁血案牽涉到一個人——查繼佐,而查繼佐是金庸的祖上,金庸為先祖諱,則在記述這一段時,有些不詳不盡。
莊允城乃明季貢生,兩個弟弟莊允堵、莊允坤為清順治十一年貢生,兒子莊廷鑨也是貢生,另一個兒子莊廷鉞和四個侄子莊廷鑣、莊廷鎏、莊廷鏡、莊廷鐘都是庠生(即秀才),在當?shù)靥柗Q“莊氏九龍”,都是有些真才實學的人物。
莊廷鑨要編著《明史》,并非巧合,也沒有金庸先生說的那么富于戲劇性。莊廷鑨自失明后就有效仿左丘明著史的心思、撰述前朝史書了。
而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內(nèi)閣大學士朱國禎(即金庸所說的“朱相國”)退官后,潛心研究明朝歷史,寫了兩本關(guān)于明朝的史書,一是《明史》(又名《史概》),專記自洪武到天啟年間朝廷大事,已刊行于世;一是《列朝諸臣傳》,主要記錄了明代列朝名臣事跡,書未成,朱國禎已辭世。
清兵入關(guān),朱家敗落,朱國禎的孫子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就四處兜售《列朝諸臣傳》手稿。
莊廷鑨有的是錢,用一千兩白銀買回了《列朝諸臣傳》手稿,因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就廣聘當?shù)氐奈娜嗣繉Α读谐T臣傳》進行修訂,并補充了崇禎年間的許多史實,然后將該書著作權(quán)居為己有,更名為《明史輯略》。
然而,《明史輯略》尚未刊行,莊廷鑨就于順治十二年得急病死了。
莊允城為了滿足兒子生前的愿望,決定斥巨資刊行此書。他請當時名士、崇禎十三年進士、南明弘光朝禮部主事李令皙作序。
李令皙此時也已經(jīng)雙目失明,入清后賦閑在家。
莊允城找到的是李令皙的兒子李礽燾。
在重利的誘惑下,李礽燾無暇思索,滿口答應(yīng)。他將莊允城的酬金分了一半給父親,自己另外請人代筆,寫了一篇序文給莊允城。
有了名人作序,莊允城尚嫌不足,又將十八名江南名士,即茅元錫、吳之銘、吳之熔、李祈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云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雋、董二酉、吳炎、潘檉章、陸圻、查繼佐、范驤等,列為本書參訂,以增強本書的權(quán)威性。
這十八人中,有些是得到了本人首肯,有些則根本不知曉此事——這倒非莊允城有意隱瞞,而是在那個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沒有電話、網(wǎng)絡(luò),實在找不到人,但書已印好,發(fā)行在即,等不及了。而且,以莊允城看來,將這些人列入?yún)⒂喢麊?,既不用動手,又可以收獲名聲,可謂惠而不費,不可能不同意。
但莊允城太無知、太天真了。
十八名士中,陸圻、查繼佐、范驤三人名頭最響,而他們偏偏就是絲毫不知曉《明史輯略》一書出版的三個人。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周亮工。
周亮工,字元亮,號櫟園,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明朝山東濰縣(今濰坊市)縣令,降清后,官職做到了福建左布政使。
《明史輯略》的銷量很好,周亮工也買了一本。
畢竟,作為前朝舊臣,周亮工也很想看看書中有無對自己的評價、怎么評價。
全書讀完,對自己的評價沒有,但對同為降臣的龔鼎孳卻被記下了這么一筆:李自成入北京,龔鼎孳代表明廷寫了一道降表。龔鼎孳現(xiàn)在官居清朝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是一個監(jiān)察部門,《明史輯略》寫他先降闖后降清,乃是降臣中的降臣,比改嫁又再改嫁的女人還“臟”,一旦他得知了,參與《明史輯略》著作的人還不得死翹翹?
周亮工由此趕緊通知范驤三人到官府自首,要他們搶先說明《明史輯略》的編撰者未經(jīng)本人同意即擅自將其姓名列在參訂者之中,以避奇禍。
范驤和陸圻乃是不羈名士、放任曠達,毫不在意,認為周亮工神經(jīng)過敏。
查繼佐為人精細,認同了周亮工的提醒,恐懼之余,為求自保,趕忙向?qū)W道檢舉告發(fā)。
不過,學道認為文章之事,不必小題大做,不了了之。
周亮工那邊為保老友性命,也主動替他們寫了呈文,將呈文上交給浙江按察衙門備案。
浙江按察衙門備案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呈文擱置一旁。
順治十八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再次告發(fā)。
吳之榮告發(fā)的初衷,是因為與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有個人私怨。
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也是湖州富豪,《明史輯略》一書的出版,朱佑明慷慨出巨資襄助。
吳之榮誣告《明史輯略》中提到的“朱氏原稿”中的“朱氏”便是朱佑明,而且,朱佑明的名字“佑明”,根本就是心懷前朝、大逆不道!
一來二去,此事最后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
鰲拜責令刑部滿官羅多等人到湖州徹查,勒令必須嚴治涉案人士。
該年,莊允城被逮捕上京,并很快被虐死于獄中,莊廷鑨被掘墓開棺焚骨。
次年五月二十六日,莊廷鑨明史案正式結(jié)案。
此案獄連千余人,七十余人被處死。
其中,凡作序者、校閱者及刻書、賣書、藏書者均被處死。
參與作序者、校閱者,如莊廷鑨之弟莊廷鉞被凌遲處死,全族獲罪;李令皙及其子李礽燾等四人、朱佑明及其子朱念紹、朱彥紹、朱克紹和侄子朱繹被斬殺,妻子徐氏吞金自盡;茅元銘、蔣麟征、張寯、韋元介、潘檉章、吳炎、吳之镕、吳之銘等十四人被凌遲處死;董二酉已死,尸體被從棺材中挖出,肢解成三十六塊,其子董與沂,被誅殺。
刻書、賣書者如刻字工湯達甫、印刷工李祥甫,書店老板王云蛟、陸德儒等人因此而慘遭屠戮。
藏書者如蘇州滸墅關(guān)主事李繼白被殺;而學政胡尚衡、松江提督梁化鳳、守道張武烈等人則以重金行賄逃過一劫。
以上人等的妻兒子女全被發(fā)配東北沈陽附近的寧古塔。
范驤、查繼佐、陸圻三人因告發(fā)有功,無罪開釋。三人和告發(fā)者吳之榮各得到莊允城、朱佑明兩家總財產(chǎn)的一半。范陸二人拒而不受,査繼佐則奉詔照收。
這就是一本書引發(fā)的血案。
這個血案,拉開了清廷“文字獄”的序幕,從此愈演愈烈,大小案件一百余起,被處死者二百余人,被株連受刑者數(shù)不勝數(shù)。
無庸置疑,文字獄的出現(xiàn),箝制了言論,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民族的創(chuàng)新動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整個民族走進僵化、奴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使得中國近代逐漸落后于西方。
晚清龔自珍的悲憤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便是因此有感而作。
可悲的是,有人向乾隆匯報,說協(xié)辦大學士梁詩正懼于文字獄,與朋友交往時連信也不敢寫,平日無事,就在家里燒字紙。
想想看,一個大學士,因為害怕,都不敢與紙張、文字打交道了,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時代?
可是,乾隆皇帝卻開懷大笑,鼓著手掌說:“這樣子,說明他識時務(wù),知道害怕,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