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收復(fù)外蒙古的北洋名將徐樹錚為何未得善終

2016-07-23 19:42:2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1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時,徐樹錚在河北廊坊車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車,押往站外槍殺。殺人者,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馮玉祥,而其起因,則是徐樹

1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時,徐樹錚在河北廊坊車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車,押往站外槍殺。殺人者,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馮玉祥,而其起因,則是徐樹錚數(shù)年前殺死了馮玉祥的舅舅陸建章。

反觀徐樹錚其人:

外蒙獨立發(fā)生在1911年,這是俄國多年煽動的結(jié)果。1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 ,政局動蕩,無暇他顧,失去對外蒙的控制。1919年春,日本也垂涎外蒙,想組成一個由其控制的“大蒙古國”,外蒙的王公們深怕日本,便又想重新依附中國。六月,中國政府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西北邊防軍總司令。他往返于北京和庫侖(今烏蘭巴托)之間,做了大量工作,終于使庫侖當(dāng)局同意撤消獨立,復(fù)歸中國。徐樹錚回北京后,除向政府報告外,還將此事電告正在上海的孫中山。孫中山復(fù)電說:

比得來電,諗知外蒙回心內(nèi)向。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zhí)事(指徐)于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fù),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1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時,徐樹錚在河北廊坊車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車,押往站外槍殺。

1926年4月20日下午,下臺后的北京臨時政府執(zhí)政段祺瑞乘火車出京前往天津。據(jù)曾宗鑒筆記:“專車開出一小時后,段走進隨從人員乘坐的車廂,問車過廊坊停留多久。又問:‘又錚(徐字)被殺,是否是在站內(nèi)?’ 及至廊坊,段開窗而望,歷十分鐘,口唇微動,喃喃若有言,老淚盈眶,掩面入臥?!?/p>1918年11月,39歲的徐樹錚被授予陸軍上將銜

上個世紀(jì)50年代末,段祺瑞的孫子段昌義在臺北見到徐樹錚的兒子徐道鄰,告訴他說,爺爺死前曾留下話,以后每年擺供,祖先牌位旁,要擺上徐爺爺?shù)呐莆?,給徐爺爺磕頭。段昌義說,從那以后,段家每年都是這樣做。

這是一件讓段祺瑞余下十年中追悔莫及的事情。當(dāng)時徐樹錚去車站后,段祺瑞的辦公桌上出現(xiàn)了一張神秘的紙條:“又錚不可行,行必死!”段后悔就在于他沒把問題想得太嚴(yán)重,沒有親自去追回徐樹錚,僅讓人持紙條趕往車站,以為他看后就會回來,沒想到徐樹錚一笑置之。

段祺瑞與徐樹錚,且不論他們的道德人品,功過是非,只看二人之間相互的信任與忠誠,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年代的烏煙瘴氣之中,竟成了一段佳話。

徐樹錚之被殺,起因于1918年他擅殺陸建章,這件事情我最早是在周劭的文章中看到的:

陸建章是袁世凱的軍政執(zhí)法處長,舊中國特務(wù)機構(gòu)的創(chuàng)始人。袁世凱不喜歡陸軍部次長徐樹錚的跋扈,多次要撤他的職,徐認為是袁聽了陸的讒言所致,懷恨于心。袁一死,段祺瑞當(dāng)上國務(wù)總理,徐大權(quán)在握,便把陸抓來不加審判便處死刑。

徐樹錚將軍之墓

哪知陸有一位外甥,便是大名鼎鼎的馮玉祥。時隔十年,馮駐扎京畿,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投奔表兄做事。徐被通緝流亡國外,到1925年段祺瑞成為相當(dāng)國家元首的執(zhí)政,徐當(dāng)然大模大樣回國。不料在謁段之后南歸,專車過廊坊車站,正入馮的防區(qū)。陸承武在專車上抓獲徐樹錚,也不加審問,立即槍決。據(jù)說此事是取得馮玉祥同意后執(zhí)行。

周劭(黎庵)先生生于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他“幼接賢士大夫,遜清遺老,叨陪之際,多聞緒論” ,是著名的掌故學(xué)家,但這一段敘述與事實出入頗多,真可以說是“硬傷累累” 。首先是時間上的出入,時隔“十年” ,應(yīng)是“七年” ,段祺瑞成為執(zhí)政是在1924年而非1925年。其次徐樹錚的“被通緝流亡國外”也不實,之前他倒是被直系通緝,但段祺瑞當(dāng)上執(zhí)政后,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是以“考察歐美日各國政治專使”的身份,受段祺瑞的委派而去。八個月時間里周游十余國,所到之處,各國紛紛以中國二號人物的規(guī)格接待,元首首腦均出面會見,實在風(fēng)光得很。第三,徐樹錚殺陸建章的原因要復(fù)雜得多,其中牽涉到皖系與直系的矛盾以及對南方的戰(zhàn)與和的問題,此不贅述。第四,陸承武為父報仇的說法,恰恰是馮玉祥的安排。殺徐樹錚的是馮玉祥手下大將張之江的衛(wèi)隊。徐樹錚的專車快到廊坊時,馮玉祥曾有過猶豫,他的親信鹿鐘麟勸他說:“小徐一走,從此多事。”馮才下了決心,命張之江執(zhí)行。張之江一聽也嚇了一跳,說此事重大,不宜鹵莽。鹿鐘麟說這是命令,張遂派衛(wèi)隊前去車站攔截。

張之江信奉基督,心腸較軟,當(dāng)時馮部曾有人主張把徐的隨從一起殺掉,被他力爭得免,審訊畫押照相之后,全部發(fā)給短途路費放行。鹿鐘麟?yún)s是行事果斷,一年前限期三天將溥儀趕出故宮的便是此人。溥儀說清室上下數(shù)千人口,加上行李細軟,三天如何搬得完,要求寬限至十天。鹿鐘麟毫不通融,說期限一過,皇上如果還不走,景山上支起大炮立馬就朝紫禁城轟。結(jié)果溥儀的動作比誰都快。

徐樹錚被殺當(dāng)晚,馮玉祥鹿鐘麟商定連夜命陸承武趕往廊坊,造成為父報仇的假象。陸早上七時從天津趕到,對被拘押的徐樹錚的隨員說:徐樹錚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我今天要殺他以報父仇。此時他還不知徐樹錚已在六小時前被殺。段祺瑞得知徐樹錚死訊,放聲大哭,明知是馮玉祥做的手腳,偏偏被“為父報仇”一說弄得抓不住把柄。不料數(shù)十年后,這假象還能騙過周先生。

陸建章心狠手辣,殺人無算,人稱“屠夫”,當(dāng)年北京各酒館里張貼的“莫談國事”,即是為防其手下。陸要殺人,先請吃飯,酒席終了送客時,再將人從背后一槍打死,所以他的請柬,被稱作“閻王帖子”。徐樹錚在天津奉軍司令部宴請陸建章,飯后約陸去后花園密談,衛(wèi)兵就在那里將其打死。問題是即便陸建章該死,也輪不到徐樹錚殺他。連段祺瑞聽說后也驚訝萬狀,半晌才說:“又錚闖的禍太大了,朗齋(陸字)千錯萬錯,畢竟是北洋袍澤,他怎能如此亂開殺戒?”

陸建章

1880年11月,徐樹錚出生于安徽蕭縣皇藏峪以北十里的醴泉村。這里距徐州不遠,徐樹錚在《先考妣事略》中說:“村去郡城(徐州)西南五十里也” 。我為寫此文,去年10月上旬專門找到這里。靜靜的村中,雞犬之聲從柴扉麥垛間透出。一條小河汩汩流過,三兩村女在河邊洗衣,一群白鵝在河中戲水。河水源頭出自村西山腳處的幾眼甘泉,村民說無論旱情輕重,這泉水從不曾斷流,醴泉村因此得名。在村里僅余的三堵殘墻前,一位姓徐的村民告訴我,徐樹錚家曾住過的房屋,如今就只有這幾堵土墻了。我問這村民和徐樹錚有什么關(guān)系沒有,原來他的爺爺是徐樹錚的二哥徐樹。

醴泉村今天雖屬安徽,但因為舊時的行政區(qū)劃(解放前稱作“徐州府蕭縣”),加上徐樹錚自小在徐州讀書,后來又在徐州安家 ,所以就像當(dāng)時稱袁世凱為“袁項城”,稱段祺瑞為“段合肥” 一樣,籍貫成了一些著名人物的敬稱,徐樹錚也就被人稱為“徐徐州” ,又稱“小徐”以區(qū)別于“大徐”徐世昌 。我第一次看到徐樹錚的照片時頗為驚訝,感到這一副面相真的是“非常徐州”(圖1)。徐樹錚在徐州的住所,大致是現(xiàn)在彭城廣場西側(cè)偏南的位置。他的女兒徐櫻七歲時起在此住過七年,據(jù)她回憶,徐家位于北門統(tǒng)一大街,左鄰是老鳳翔銀樓,右鄰是百家福馬鞍店,對面是滄浪浴池。

提起北洋軍閥,我們往往想到的是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張作霖等人。與上述這些擁有大總統(tǒng)、執(zhí)政、國務(wù)總理、大帥等要職的人物相比,徐樹錚實在顯得有些微不足道。論官職,文,不過是國務(wù)院秘書長;武,也僅僅是陸軍部的次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民國前期的政壇上呼風(fēng)喚雨,氣焰張?zhí)臁K嵌戊魅鹗窒碌牡谝患t人,是他最信賴的智囊和得力助手,才華出眾,絕頂聰明,人稱“小扇子”。仗著段祺瑞的袒護和支持,他鋒芒畢露,膽大妄為,飛揚跋扈,一手遮天。他的所作所為,甚至多多少少地影響著民國前期歷史的進程和走向。

1901年,二十二歲的徐樹錚在濟南與段祺瑞初次相遇。當(dāng)時他去投奔袁世凱,袁時任山東巡撫,段祺瑞是他的武衛(wèi)右軍炮隊統(tǒng)帶兼隨營武備學(xué)堂總辦。袁讓手下官員接待,卻話不投機,徐樹錚只好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過此處,據(jù)他回憶:

至旅店拜客,過廳堂,見一少年正寫楹聯(lián),字頗蒼勁有力。時已冬寒,尚御夾袍,而氣宇軒昂,毫無寒酸氣象。因詢之,謂投友不遇,正候家款。問以愿就事否?則答以“值得就則可就”。用心奇之,約與長談,深相契,遂延攬焉。(《陸軍上將遠威將軍徐君神道碑》)

1905年,段祺瑞又出資送徐樹錚去日本士官學(xué)校學(xué)習(xí)軍事。五年之后,三十一歲的徐樹錚回國,在段祺瑞手下任軍事參謀。為報知遇之恩,他忠心耿耿,從此一生效忠段祺瑞。此時的他,年輕有為,踔厲風(fēng)發(fā),成了段祺瑞的智囊、文膽甚至靈魂。而段祺瑞這位北洋軍閥中的實權(quán)人物對徐樹錚也是寵信備至,言聽計從,在他當(dāng)國時期的一切謀略幾乎全都出于徐樹錚的謀劃。

下述事件可見徐樹錚的心機和手腕。1917年的二三月間,總統(tǒng)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之間矛盾尖銳,所謂“府院之爭”勢同水火。五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wù)。徐樹錚趕回徐州,極力游說張勛,謊稱張勛只要同意倒黎,段祺瑞就同意他復(fù)辟清室。而事實是,段曾當(dāng)面對張勛說過:“你要復(fù)辟,我一定打你?!钡鞓溴P以此為誘餌,策動引誘張勛揮師北京,將黎元洪趕下臺。七月,張勛果真抬出溥儀,上演清朝復(fù)辟的鬧劇。徐樹錚大笑對人說:“張勛是個復(fù)辟腦袋,先讓他去做,我們的機會就來了?!庇谑怯至χ戊魅鸾M織討逆軍,僅用十天便平息復(fù)辟,將張勛打得跑進荷蘭公使館,將他的辮子軍打得披發(fā)而逃。

段祺瑞是個什么樣的人呢?當(dāng)時的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他:“他總是把工作交給下屬處理,總是掩護他的下屬而自行負責(zé)。他人格簡樸,富于思考,這些特點都使這位沉靜而不屈不撓的人成為中國最動人的人物之一?!?/p>

梁啟超評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于負責(zé),舉國中恐無人能比?!?/p>

段祺瑞這樣的個性和辦事特點,遇上老成持重的下屬,可謂是相得益彰,遇上徐樹錚就麻煩了。袁世凱不喜歡徐樹錚,聽說段祺瑞要任他為國務(wù)院秘書長,就生氣地說:“真正太不成話 !軍人總理,軍人秘書長。這里是東洋刀,那里也是東洋刀!”他給了徐樹錚一個名義上更高的官職,想把他從段祺瑞身邊調(diào)開,段黑著臉說:“請大總統(tǒng)先把祺瑞撤了,那時你想怎么辦就怎么辦?!痹绖P無奈,只能氣哼哼地說:“不像話!不像話!”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一聽說段祺瑞仍任徐樹錚為國務(wù)院秘書長——這是國務(wù)院與總統(tǒng)府打交道最多的職位——馬上就表示:我怕這個人,我總統(tǒng)可以不當(dāng),但決不與他共事。他甚至對帶消息給他的總統(tǒng)府秘書長張國淦說:“請你告訴總理,一萬件事我都依他,只有這一件辦不到!”張不好照實回答段,就找徐世昌商量。徐去勸黎元洪說:“我以為一萬件事都可以不依從他,只有這一件事必須辦到。不要怕又錚跋扈,芝泉(段字)已經(jīng)夠跋扈的了,多一個跋扈的,不見得更壞些?!边B大總統(tǒng)都嚇成這樣,更不用說其他人了。就是因為有了段祺瑞的縱容與庇護,使得原本就鋒芒畢露的徐樹錚越發(fā)肆無忌憚,結(jié)果四面樹敵。

解放以后,在國內(nèi)的出版物中,徐樹錚都是作為反面人物出現(xiàn)的,這毫無問題?!睹駠宋飩鳌分姓f他:“依靠日本扶植,在當(dāng)時的政局中縱橫捭闔。勾結(jié)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福俱樂部’ ,收買政客,操縱選舉,包辦新國會,把持北京政府。著《建國詮真》,宣揚反動政見。”

其實徐樹錚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zāi)禍何止是這些,他極力推行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派兵攻打南方的護法軍。直皖戰(zhàn)爭完全是因他而起,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與他在背后煽風(fēng)點火也有很大關(guān)系。所謂“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 ,這一系列戰(zhàn)爭使得國家瘡痍滿目,士兵尸橫遍野,人民流離失所。而造成國家這樣的亂局,徐樹錚起到了很惡劣的作用,難辭其咎。

國內(nèi)寫北洋軍閥歷史最為詳細全面、也是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是湖南陶菊隱先生完成于1957年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一百四十余萬字的篇幅,筆底波瀾,風(fēng)云滿紙。此書不僅在國內(nèi)暢銷,且影響遠播于海外。當(dāng)年身居海外的徐道鄰也看到了,并且置于案頭,成了他閱讀次數(shù)最多的一本書,也是他在回憶寫作時最重要的參考書。

單憑猜想也能想到陶先生在書中對徐樹錚會是什么態(tài)度。有意思的是,徐道鄰對此卻表現(xiàn)出了相當(dāng)?shù)恼J可。他說:“書中所敘述的事實大部分都還可靠,對我父親的態(tài)度似乎也還公平。因為如果對他太好,他不會用那么多挖苦和諷刺的字眼。如果太不好,也就用不著把他寫得那樣生龍活虎?!?/p>

時代到了今天,實事求是的精神使我們的國家社會進步,政治清明,氣氛寬松。表現(xiàn)在對待歷史人物的評價上,由主觀而客觀,從割裂到完整。包括對像徐樹錚這樣的人,只要他是做過有益的事情,同樣會得到承認,同樣會被記入歷史。比如他的堅決反對帝制和為收復(fù)外蒙所做的努力。

外蒙獨立發(fā)生在1911年,這是俄國多年煽動的結(jié)果。1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 ,政局動蕩,無暇他顧,失去對外蒙的控制。1919年春,日本也垂涎外蒙,想組成一個由其控制的“大蒙古國”,外蒙的王公們深怕日本,便又想重新依附中國。六月,中國政府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西北邊防軍總司令。他往返于北京和庫侖(今烏蘭巴托)之間,做了大量工作,終于使庫侖當(dāng)局同意撤消獨立,復(fù)歸中國。徐樹錚回北京后,除向政府報告外,還將此事電告正在上海的孫中山。孫中山復(fù)電說:

比得來電,諗知外蒙回心內(nèi)向。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zhí)事(指徐)于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fù),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1922年1月,徐樹錚前往桂林拜會了孫中山。他是去和孫中山商談孫、段、張(作霖)三方聯(lián)合,共同對付直系一事。行期定下來之后,孫中山曾寫信給蔣介石說:“徐君此來,慰我多年渴望?!?二人見面后晤談融洽,徐樹錚對孫中山十分傾倒,孫對徐也非常賞識,甚至希望他能留下來作自己的參謀長。徐樹錚是不會離開段祺瑞的,只好委婉地表示:我在北方幫助孫先生,會比在孫先生身邊幫助更大。

1912年9月孫中山進北京與袁世凱會面時,徐樹錚還僅是陸軍部軍學(xué)司司長,恐怕沒有機會見到孫中山,那么這一次就是兩人的唯一一次見面了。

再來看他的反對帝制。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清廷已經(jīng)感到了末日將臨。但清政府中鐵良、良弼等少壯派還主張再硬拼一下,作最后的決斗。如此,則革命軍雖仍能獲得最后勝利,但不知還要死多少人。此時,以段祺瑞為首的四十二名清軍前方將領(lǐng)突然發(fā)出通電,吁請清帝退位,實行共和政體,這頓時使清廷失去了繼續(xù)掙扎的勇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發(fā)表退位詔,數(shù)千年封建制度在中國壽終正寢。而那一篇通電,便是由徐樹錚撰寫。

由于這一事件,再加上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1917年粉碎張勛復(fù)辟,段祺瑞當(dāng)時被推崇為“三造共和”的英雄。殊不知在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了徐樹錚的謀劃和參與。

袁世凱曾這樣評論徐樹錚:“又錚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軌,可期遠到。但傲岸自是,開罪于人特多?!睉?yīng)該說袁世凱看人還是比較準(zhǔn)的,但他不喜歡徐樹錚,除因為徐“傲岸自是”外,更因為在自己恢復(fù)帝制的過程中,感到了來自徐樹錚的巨大反對能量。

袁世凱1915年底稱帝后,徐樹錚給袁寫了一封約三千字的《上袁大元帥書》,可以說是冒死進諫,言人之所不敢言,在信中他這樣寫道:

天下初定,誓血未干,而遽覷非常,變更國體。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翹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之令,去奸諛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復(fù)共和之舊制,國勢可定。若再遲疑瞻望,多延時日,是直授人以柄,自召天下之兵,非策之得也!

袁世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便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憂憤而死。這自然是全國人民反對的結(jié)果,而徐樹錚的這封信,也實在夠他堵心的。

徐樹錚極力鼓動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還有私心的一面。他知道如果實行共和政體,段祺瑞就不難登上權(quán)力的頂峰。而如果袁世凱當(dāng)上了皇帝,以后的天下可就是袁克定(袁世凱長子)的了,而那位大公子對此寶座還真的是朝思暮想。

袁世凱和徐樹錚的關(guān)系其實并不壞,袁為了籠絡(luò)人才,收買人心,對下屬非常關(guān)心優(yōu)待,他的禮賢下士是出了名的。徐樹錚1901年到濟南,本來也是去投奔袁世凱的,碰巧袁母劉氏去世,暫停公務(wù),只讓一位名叫朱鍾琪的道員與其面談。朱枉擔(dān)了名士的雅望,卻看不慣這少年的“傲岸自是”,談話不歡而散,徐樹錚這才遇見了段祺瑞。對于段祺瑞“愿就事否”的邀請,徐的回答是“值得就則可就” ,估計就是類似的答話惹煩了那位朱道員。而段祺瑞卻是“用心奇之,約與長談”,他的氣量就遠非朱鍾琪輩可比了。

不妨設(shè)想一下,假如那天是袁世凱親自出來面見徐樹錚,徐極有可能就跟隨他了。1905年后,徐樹錚在日本留學(xué),徐夫人夏宣帶著三個幼子同在日本,生活窘迫。此時是袁世凱寄去了二十兩銀子接濟,這幫了徐樹錚的大忙。

1915年6月,徐樹錚在“三次長參案”中被袁世凱免去了陸軍部次長的職務(wù),便趁此機會在這年秋天回醴泉村,重新安葬了二十幾年前去世的祖母和九年前去世的父親?;乇本┖笕ヒ娫绖P,因為剛辦完喪事,袁好言撫慰,徐樹錚給袁磕了一個頭,袁當(dāng)時十分高興。徐樹錚出來后對徐道鄰說:“這一磕頭,大總統(tǒng)可能以為我要贊成帝制了?!?/p>

兩個多月后,袁世凱看到了那封《上袁大元帥書》。

圖4 1925年8月,徐樹錚(左二)率考察團抵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時留影,左一為徐道鄰。

1924年正月22日,徐樹錚的三女兒徐美出生。僅過了三天,長孫徐福申出生,四十五歲的徐樹錚當(dāng)上了爺爺。大書法家張伯英前往道喜,并寫了這樣一首賀詩:

憶從髫丱共師門,公最年少今抱孫。

試聽啼聲知俊物,由來醴水有靈源。

傳經(jīng)篤守詩兼禮,應(yīng)運適符貞起元。

喜爾祖庭同誕玉,海云日佇化鵬鯤。

這首詩不算好,但情感由衷,開頭兩句寫出早年同窗深誼。但張伯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此后僅過了不到兩年時間,他又會給徐樹錚寫起了挽聯(lián)。

張伯英挽徐樹錚的全聯(lián)可能是看不到了,因為他的兒媳張劉永淑也只能記得其中的一句是:孔文舉早慧非祥。漢末孔融,自幼聰明,五十多歲時被曹操殺害。張伯英有這樣的類比,一定是在痛楚之余,想起了這位小自己九歲,卻又是引薦自己步入仕途的小同窗幼時異于常人的表現(xiàn)。

關(guān)于徐樹錚所謂神童一類的傳說頗多,他天賦極高,但更是苦讀的結(jié)果。他自己說:“父設(shè)帳郡城(在徐州開教館),伏臘歸省,閑以樹錚往來。嘗于風(fēng)雪中,攀附驢背,口授詩歌,亦戲令效其句。居館輒攜之附讀,留于家,則雜取書史騷雅,折角授先妣分日督課?!?(《先考妣事略》)徐樹錚青少年時期只跟著自己的父親徐忠清學(xué)習(xí),此外再也沒有拜過別的老師。

徐忠清的教育方法若放在今天,似乎有加以研究總結(jié)的必要,他以一己之力,生徒滿徐州八縣,歷年來多達千人?!靶焓祥T下,逢考必會高中” ,這形同于今天的招生廣告,當(dāng)時卻在徐州一帶的讀書人中間眾口相傳。徐忠清的學(xué)生中,張伯英不用說了,我們來看看他這位得其親傳的小兒子的功底。

徐樹錚年少聰穎,精書法,擅詩詞古文,從政后仍手不釋卷,對桐城派大師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愛不釋手,總是隨身攜帶,以為經(jīng)國大計、治事律身之道都可在書中找到。他自視甚高,除了尊敬段祺瑞,北洋軍人同僚中,很少有人能放在眼里。公余所交往者,唯光緒朝狀元張謇、小說家林琴南、《新元史》作者柯紹、桐城派末代大師馬通伯,清國史館總纂王晉卿等人,均為飽學(xué)宿儒,一時俊彥。和這些人論交,要有真才實學(xué),靠陸軍部次長、國務(wù)院秘書長的頭銜是不行的。那么,徐樹錚夠資格嗎?

王晉卿說徐樹錚:“其論文導(dǎo)源班、馬,而以唐宋八家為正宗,以近代方、姚為入門之的。詩嗜少陵,詞嗜白石、夢窗。”

徐樹錚留下來的詩大約二百首,詞六十首。下面是他去收復(fù)外蒙時,在庫侖寫下的一首《念奴嬌笳》:

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

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shù)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風(fēng)破曉,斷夢休重覓。

雄雞遙動,此時天下將白。

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

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嗚嗚驚逼。

商婦琵琶,陽陶篥,萬感真橫集。

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

徐樹錚還酷愛昆曲,水平達到了專業(yè)程度。他能自輯曲譜,能上臺演出,并曾與徐凌云、項馨吾、俞振飛等名角同臺。他擅長花臉和貼旦兩種角色的曲目,尤其愛唱關(guān)公戲《單刀會》,一張口便聲如洪鐘。張謇曾贈詩云:“將軍高唱‘大江東’,勢與梅郎角兩雄?!?925年5月,他以專使身份訪英,應(yīng)邀在英國皇家學(xué)院演講,題目竟然是《中國古今音樂沿革》,這讓古典的英國紳士淑女對中國軍人刮目相看。

1923年9月,辮帥張勛病故。張勛軍馬長期駐扎徐州,對徐樹錚的家人多有看顧,與徐私交非常好。至于張勛復(fù)辟,徐樹錚力助段祺瑞將其打敗,那是政治斗爭、權(quán)力斗爭的需要。人死后,恩怨已了,就只剩下了私誼,徐樹錚念及舊情,送去了這樣一幅挽聯(lián):

仗匹夫節(jié),挽九廟靈,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

有六尺孤,無抔一土,斯人已死,斯事誰復(fù)為之?

其中既有對老友辭世的傷感,同時也對其恢復(fù)遜清皇室的荒唐舉動有所批評,分寸拿捏到位,用典恰當(dāng)準(zhǔn)確,被公認為是民初名聯(lián)。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5月舉行安殯時,正在歐洲考察的徐樹錚用電報發(fā)回挽聯(lián):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此聯(lián)上句典出《論語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徐樹錚信手拈來,區(qū)區(qū)三十多字,便概括了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據(jù)黃埔軍人出身的作家、報人周游所記:“中山先生之喪,全民哀悼,舉國偃旗,挽詞之多,莫可紀(jì)極,而當(dāng)時竟共推徐氏此聯(lián)為第一。余曾分別詢諸李協(xié)和、胡展堂、汪精衛(wèi)、張溥泉諸先生:何以國民黨內(nèi)文人學(xué)者盛極一時,而竟無一聯(lián)能道出孫先生心事,以堪與徐氏抗衡者?所得答復(fù),雖各不相同,但一致認定:徐之才氣,橫攬一世,遠不可及?!?/p>

1926年11月,徐樹錚的棺木被運回家鄉(xiāng)醴泉村草葬。

1983年10月,定居美國的徐樹錚長女徐櫻回到醴泉村。經(jīng)申請,蕭縣人民政府同意她在醴泉村為其父建墓。1988年墓建成,徐櫻攜徐道鄰之妻葉妙回國祭掃,1991年,徐櫻第三次回國為父親掃墓。

徐櫻1910年生,1932年嫁給國際著名語言學(xué)家李方桂。1993年,83歲的徐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遇車禍身亡。

徐道鄰為徐樹錚三子,1906年生于日本,最為徐樹錚所疼愛,小時候便常隨父親東奔西走。徐死后,他奮志攻讀,考入德國柏林大學(xué),獲法學(xué)博士學(xué)位。1932年回國,1945年官至行政院政務(wù)處長,后辭職從教,先后任同濟大學(xué)、臺灣大學(xué)、東海大學(xué)教授。1962年赴美,曾在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xué)、紐約哥倫比亞大學(xué)、密歇根州大學(xué)任教,1973年六十八歲時因心臟病突發(fā)死于美國西雅圖市。

徐樹錚一妻四妾,共有子女十人,其中二子、四子早夭,長子徐審義晚年寓居蘇州,1968年病逝。三女徐美1963年曾來為父掃墓,其余情況不詳,料已在世無多。

我在醴泉村南的田野上找到了徐樹錚的墓冢。此時夏秋作物已經(jīng)收獲,冬麥還要過些日子才能種植,土地因此顯得空曠無邊。徐樹錚墓兀立其中,孤單而寂寞。秋天的風(fēng),掠地而過,離離衰草,有聲。墓前的兩尊石馬已經(jīng)部分殘缺,想必是徐櫻死后已無人再來祭掃修葺了。

這樣一個活著時生龍活虎的人埋骨于此,沉寂地下,整整八十年過去了。其生前身后,動與靜的反差之大,令我感到不可思議。

我的目光和思緒從眼前的墳塋移向天空,民國前期那一幕幕烽煙戰(zhàn)火、北洋軍閥那一張張孔武的面容如天邊片云,稍縱即逝。我想起了三百萬字巨著《北洋兵戈》的作者、我所尊敬的董堯老師對我說過的話:“在從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這一特殊歷史轉(zhuǎn)型時期,就必然會發(fā)生這樣一些事,就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一批人,而徐樹錚是其中極富才華的治世能臣和亂世梟雄?!?/p>

附記:

今年已是九十六歲高齡的張紹堂老人,在我寫作這篇《徐樹錚的背影》時,給了我很多幫助,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回憶。張老的母親夏鴻芝,是徐樹錚夫人夏宣(本名夏鴻筠)的妹妹。

初次登門拜訪時,張老不時地打量我——1922年至1925年間,張老在徐州第一高等小學(xué)校讀書時,曾是我祖父的學(xué)生。當(dāng)我向他告辭并一再表示感謝時,他輕輕擺手說:“你是故人之后,不必客氣?!?/p>

陸建章心狠手辣,殺人無算,人稱“屠夫”,當(dāng)年北京各酒館里張貼的“莫談國事”,即是為防其手下。陸要殺人,先請吃飯,酒席終了送客時,再將人從背后一槍打死,所以他的請柬,被稱作“閻王帖子”。徐樹錚在天津奉軍司令部宴請陸建章,飯后約陸去后花園密談,衛(wèi)兵就在那里將其打死。問題是即便陸建章該死,也輪不到徐樹錚殺他。連段祺瑞聽說后也驚訝萬狀,半晌才說:“又錚闖的禍太大了,朗齋(陸字)千錯萬錯,畢竟是北洋袍澤,他怎能如此亂開殺戒?”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