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被忘卻的英雄俞大猷 一生不止“齊名戚繼光”

2016-07-07 14:59:1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即使再一次被盜墓的消息上了新聞,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俞大猷是何方神圣。除了讓人聯(lián)想起海腥味濃重的諧音“魚大魷”,也許只有“與戚繼

即使再一次被盜墓的消息上了新聞,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俞大猷是何方神圣。除了讓人聯(lián)想起海腥味濃重的諧音“魚大魷”,也許只有“與戚繼光齊名”之類的注解,能讓人對這位抗倭名將建立起模模糊糊的印象。

對于英雄,遺忘遠比非議更可怕。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

廉州城外草長鶯飛,城內人心惶惶。安南國(今越南)大臣范子儀領兵北上,在明帝國的南疆大肆劫掠,此刻正把廉州城圍得鐵桶一般。

大概是個傍晚時分,幾名明軍騎兵飛馬自東而來,直奔叛軍營地,即使持著使者旌旗,也有點過分的不可一世?!按竺鞲=▊滟炼级街笓]俞大猷有令,命爾等速速歸降,否則不日天兵來到,將爾等化為齏粉?!?/p>

范子儀未必知道這個明國將領的名號,但看著使者倨傲的神情和咄咄逼人的威脅,感覺一支大軍似乎隨時會 在山的另一邊隨著太陽一起突然出現(xiàn),于是集結軍隊,解圍而去。

其實此刻,那位都督指揮的水軍還未調集,而廉州已經(jīng)告急。俞大猷用這次勸降爭取了時間。等到一個月后,范子儀率兵突入欽州的時候,這支打著俞字旗號的水軍,真的出現(xiàn)在安南兵背后,阻截戰(zhàn)船、連日追擊,斬首一千二百級,生擒主帥弟弟范子流,最后傳檄安南國“殺范子儀函首來獻,外患平息?!?/p>

水師+兵法,這是一次典型的俞大猷式的勝利。

與帝國的多數(shù)將領不同,這位福建泉州出身的武將身上,混合著一種允文允武的氣質。俞大猷幼時家境貧寒,不僅要靠親友資助,母親還要編發(fā)網(wǎng)維生,但他依然幸運地接受了文、武兩方面的教育。俞大猷曾經(jīng)拜王宣、林福、趙本學等人為師,學習儒學、《易經(jīng)》及由此推演出的兵法,武學則師從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習劍(棍)術和騎射。

受這種經(jīng)歷的影響,從戎后的俞大猷作戰(zhàn)勇武而且善于運籌帷幄,把握戰(zhàn)機,出奇制勝,在戰(zhàn)略布局上的眼光也更為出眾。在與倭寇的戰(zhàn)爭中,他指揮著曾不堪一擊的帝國軍隊以奇謀妙計取勝,還總結出“倭奴長于陸戰(zhàn),其水戰(zhàn)則我兵之所長”的戰(zhàn)略特點,并由此建立起了一支以海軍為主的“俞家軍”。

大海是俞大猷的主場。以福建樓船為依托,俞大猷的部隊創(chuàng)造了驕人戰(zhàn)績,戰(zhàn)浙東、平浙西、復興化,那些不可一世、甚至威脅過帝國舊都的亡命之徒,品嘗到了毀滅的滋味,上百艘倭寇戰(zhàn)艦在火光中沉入大海,數(shù)千名倭寇葬身魚腹…想必,那戰(zhàn)斗的場面絕不會比若干年后東北亞海面上的另一場大戰(zhàn)——鳴梁海戰(zhàn)遜色半分,而按理說,俞大猷和他的“俞家軍”也理應成為朝鮮李舜臣一樣的英雄,成為后世人提起”抗倭”時,立刻肅然起敬的一個名字。

然而,并沒有。

與俞大猷相比,戚繼光大概更加意氣風發(fā)。

從登上歷史舞臺開始,戚繼光就像一只斑斕猛虎,連額頭上的斑點都閃爍著勇氣和斗志。在龍山,上萬精神萎靡的帝國衛(wèi)所軍在一千多倭寇面前丟盔棄甲,而這個英氣逼人的青年將軍,彎弓射箭,三聲弦響,三名倭寇應聲倒地,但憑借這精準的狙擊便嚇退敵軍。

兩軍對壘萬人眾,唯有戚郎一男兒。驍勇果毅,是這顆帝國將星和那支追求絕對紀律、絕對勇氣的戚家軍最讓倭寇喪膽之處。

與這個足足小他25歲的后生相比,久經(jīng)沙場的俞大猷更像一條深藏的蛟龍。他在想著爭取陸軍一半的經(jīng)費建設強大海軍,在想著構筑連接海洋、海岸、內河、城鎮(zhèn)的多層次防御縱深,在想著御敵于外的戰(zhàn)略部署,甚至隱隱約約觸碰到了改革帝國的舊有軍制。

一個海上,一個陸地,一個驍勇善戰(zhàn),一個智謀廣遠,同樣深得百姓擁護,同樣讓倭寇聞風喪當,擁有這對“俞龍戚虎”,本該讓帝國高層感到幸運。而對于作戰(zhàn)時間更長、參加戰(zhàn)役更多、對倭寇打擊更大,也是戚繼光老師的俞大猷來說,理應得到同樣甚至高于戚繼光的地位和贊賞。

但是,并沒有。

老成持重的俞大猷,在帝國體系內的另一場戰(zhàn)爭里連戰(zhàn)連敗,甚至時而一潰千里。這就是官場。

在帝國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下,武官的戰(zhàn)績往往取決于廟堂小吏的刀筆,戰(zhàn)將想獲得晉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為主的權貴集團,委身于官場的迎來送往人情世故。年輕的戚繼光應該是深諳此道的,所以哪怕他心中如何無奈,如何痛恨,在絞殺倭寇之余,他總要找到些人情、祥瑞,隨著謙恭至極的書信,上達天聽,在功勞簿上打上條點綴的紅纓帶。

而俞大猷并不如此。也許是因為儒家道德的影響,也許是因為恃才傲物,這位性情耿直、為人正派的將領從不肯委曲求全,而只求實質性建功立業(yè)。所以有功無賞、賞賜不公、甚至被冒領軍功就成了文官集團送給他的“常例”,平息安南入侵,嚴嵩將俞大猷的戰(zhàn)功壓下,只給了他五十兩賞銀,收復興化,又是五十兩賞銀,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動輒得咎,“四為參將,六為總兵,兩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貶官,一次入獄”。

就這樣踏步到了嘉靖四十二年,會打仗又會做人的戚繼光已成了俞大猷的上司,俞大猷自己卻還常常有免職之虞。

而最可怕的,是長久的歷史中,同樣出色同樣英雄的俞大猷,也在慢慢消失在他的學生、好友、同僚戚繼光的陰影下。

“借問浮云云不語,為誰東去為誰西。人生蹤跡云相似,無補生民苦自迷?!蓖砟?,俞大猷為晉江普照寺題寫了四首“七絕”,這是其中之一。

命途多舛沒有把俞大猷變成一個徹底的詩人。不管多少次被罰被貶,他都忍辱負重,光明磊落,堅持著“忠誠許國,老而彌篤”。去世前七年,他最后一次被免官,不久又獲起用,最終病死任上。

他做過將軍,為了保家衛(wèi)國披肝瀝膽,他留下了多部軍事典籍,提出過保衛(wèi)海疆的構想,做出過改革帝國軍制的嘗試,甚至試圖收復葡萄牙人占據(jù)的澳門。

他做過文人,戎馬半生也未曾投筆,常與士人舉行文會,教導他們學習《易經(jīng)》,愛民愛兵如子,“為將三十年,不擾民一草一木”,以至于金門、海南百姓稱其為“俞佛”。

他做過江湖高手,作為南派武學一代大家,留下了武學典籍《劍經(jīng)》和一段少林授藝的佳話。

他甚至不缺歷史花邊,他的兒子駐防福建,被大海賊鄭芝龍擊敗,而這個海賊的兒子之一,日后成為了名滿中華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但是歷史正在遺忘他。

如果不加上“抗倭名將”的頭銜,不加上“與戚繼光齊名”的注解,不加上“和戚繼光一樣厲害”的解釋,又有幾個人知道這個現(xiàn)在聽起來海鮮味十足的名字。

俞大猷幾乎做到了那個時代價值標準下要求英雄的一切,立功、立言、立德,只是沒有做到暗流涌動里要求的茍且,才讓他生前事命運多舛,為文官集團打壓侮辱,甚至身后名,都殘存下了舊日暖閣里的幽靈。

倭寇早已蕩盡,帝國也不復存在。明帝國骯臟而龐大的文官集團在塞北的鳴鏑聲中土崩瓦解,三百年后,另一個同樣的文官體系也在外敵入侵中逐漸崩塌,這次的敵人正是來自俞大猷心心念念的海洋。

都過去了?;\罩在那個時代的丑惡也應該散盡,現(xiàn)代人再比較戚繼光和俞大猷孰強孰弱,誰好誰壞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意義。只是當我們愿意以更公正的眼光看待前人時,愿意用先進的價值和標準回顧歷史時,是不是應該給被埋沒的英雄應有的位置,哪怕只是給他歷史教科書上的薄薄一頁,也足可以踩碎來自封建時代的惡毒詛咒,足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靈了吧?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