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2016-06-23 16:55:1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不得不說,項羽在軍事方面是有天賦的,只不過如果他想真正成為統(tǒng)帥的話,還需要有個有戰(zhàn)略眼光的“參謀長”來輔助。在他后來走向巔峰的過程

不得不說,項羽在軍事方面是有天賦的,只不過如果他想真正成為統(tǒng)帥的話,還需要有個有戰(zhàn)略眼光的“參謀長”來輔助。在他后來走向巔峰的過程中,的確也有這樣的人物輔助。熟悉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猜到是誰了,他就是范增。事實上力勸項梁不要自己稱王,而是扶植更具號召力和正統(tǒng)性的“楚懷王”的,也是這個睿智的老人。說到這里,想起了前面行文當中的一個錯誤。項梁正式擁立楚懷王,應該是在“薛”縣會盟楚地義軍時。在此之前,他都還是打著張楚的旗號,去火并彭城方面所擁立的“王”(所以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

作為先鋒的項羽,應該還是很稱職的。在追擊秦軍的過程中,西河濟平原的“城陽”(山東甄城)、濮陽都先后成為了楚軍的攻擊目標。只不過黃河南岸的“濮陽”城作為當年的衛(wèi)都,城池比較堅固(并引黃河水護城),項羽在外圍取勝后,并沒有能夠攻入城中。相比之下,據(jù)守城陽的秦軍和百姓,結果就要悲壯的多,又一次的成為了項羽屠城的對象。從后來的攻擊路線來看,項羽和劉邦的這支先鋒部隊,并沒有很明確的戰(zhàn)略任務(略地),更象是一支銳氣十足的奇兵,用來流動打擊各個據(jù)點的秦軍。在濮陽城外,未能破城的項、劉二人,接下來又向南渡過濟水,攻擊那個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定陶”(陶邑)。

不過作為秦人最早在東部的據(jù)點,陶邑的防御級別也不比濮陽城低,項羽的這次攻擊同樣未能得手。事實上就象我剛才說的那樣,項羽這支先頭部隊,并沒有很明確的戰(zhàn)略目標,只是在尋機和秦軍接戰(zhàn),以為后面的主力部隊試探秦軍的虛實。因此攻擊定陶未能得手后的項羽、劉邦,接下來又向西滲透到中原腹地,去攻擊秦軍占據(jù)的“雍丘”了(河南杞縣)。總的來說,項羽的攻擊范圍,都是當年的魏地。并不能說楚軍就是活雷鋒,在幫著短命的魏國復國,作為已經(jīng)成為抗秦中堅的楚軍來說,他們在自江東一直向北,控制整個泗上地區(qū)后,也需要擴張自己的東西縱深了。

項羽劇照

作為配角的項羽、劉邦,固然可以比較隨性的選擇自己的攻擊目標。但作為親率主力的項梁,就必須從戰(zhàn)略的角度來制定自己的攻擊方案了。從地理位置上看,菏、濟兩水相交之處的“定陶”,是以泗上地區(qū)為后方的楚軍,向西擴張的橋頭堡。在此之前,楚軍已經(jīng)占據(jù)了菏水的另一頭(與泗水交點附近的“亢父”),穩(wěn)定了自己的防線。所以從東阿出發(fā)的楚軍主力,并沒有把占領整個西河濟平原作為目標,去攻擊秦軍在此的重鎮(zhèn)“濮陽”,而是向南把陶邑作為了主攻目標。

經(jīng)過項羽和劉邦的試探性攻擊,以及在東阿所取得的戰(zhàn)果。項梁有理由相信,現(xiàn)在的楚軍已經(jīng)可以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了。如果為了自己的這次攻擊更加保險,楚軍應該聯(lián)合背后的齊軍,來共同完成這次攻擊的。事實上楚軍方面,也的確通知了齊軍。以楚軍剛剛援助的齊軍的情況來看,齊軍似乎沒有理由不與之同仇敵愾。問題是和陳勝身死之后留出權力真空一樣,齊王在臨濟城下的身死,也讓齊地陷入了一場“王”的爭奪戰(zhàn)。在形勢未明的情況下,項梁并不想過早的對齊人內部政治斗爭結果,作出判斷。既然楚國在齊國的王位之爭中,暫時保持模棱兩可的中立態(tài)度,那么本來“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時下的齊人,也對繼續(xù)和秦軍下面PK興趣不大了,雖然目前的形勢,看起來是那么有利。

其實無論是政治博弈,還是戰(zhàn)爭,盟友的數(shù)量與質量,并不是決定結果的主要因素。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取決于聯(lián)盟中的主力,是否有獨立對抗對手的力量。這就好像德國人從來就沒指望過意大利人,能夠幫他們獨擋一面;而加起來的總實力,并不弱于秦國的關東六國,最終卻被秦國各個擊破一樣(兩個二流國家的聯(lián)合體,是對抗不過一個一流國家的)。就項梁所聚集的楚地義軍來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資源與信心,獨力對抗東征的秦軍。因此在沒有得到齊軍支援的情況下,項梁還是率領楚軍主力,發(fā)起了“定陶之戰(zhàn)”。正如我們剛才分析的那樣,這是一個步步為營的選擇,在戰(zhàn)略上并不算冒進。

最初的戰(zhàn)局,是朝著有利于楚軍的方向發(fā)展的。秦軍在外圍被楚軍擊敗后,龜縮進了城防堅固的定陶城中。連續(xù)的勝利,讓楚軍對于拿下定陶城充滿了信心。項梁甚至沒有召回正在西面作戰(zhàn)的項羽、劉邦。從戰(zhàn)術安排上來看,也并不是要把所有部隊都用來主攻,分配一部分力量,去警戒外圍,防止對方增援也是正確的作法。問題是,項羽在中原腹地的攻擊行為,更象是一次完全獨立的自由發(fā)揮,并沒有與定陶城下的楚軍主力行動,相互協(xié)調。不過在戰(zhàn)術結果上,項羽倒是取得了不小的戰(zhàn)果,在攻擊雍丘的戰(zhàn)役中,大敗守軍的他,甚至斬獲了這支秦軍的主將“李由”(丞相李斯的兒子)。受到這一系列勝利鼓舞的項羽,對自己獨立作戰(zhàn)的能力,也更加有信心了。雍丘東面的 “外黃”(河南民權縣),而不是楚軍主力正在攻擊的“定陶”,成為了項羽的下一個目標。

相信在主力由“薛”縣出發(fā),攻擊前進之時,項梁肯定就自己所積蓄的資源,與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之間,做出過比較。在感覺到有足夠的本錢時,才發(fā)起的東阿、定陶之戰(zhàn)。問題是,秦軍方面的情況也是在動態(tài)變化的。當前線遭遇到楚軍強力反攻之時,如果要想挽回戰(zhàn)局,就必須得到有利的支援。盡管帝國的內部,現(xiàn)在正處在權力交接的不穩(wěn)定期,但東線戰(zhàn)場失利,對帝國來說意味著什么,相信誰都清楚。因此在定陶守軍苦苦支撐的同時,秦人也在自己的控制區(qū)(特別是關中)進行緊急動員。加上一年前章邯東征,所征調補充的秦軍,秦人的這兩次動員,可以說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而最終的的戰(zhàn)役結果,也的確如秦人所愿,發(fā)生了逆轉。在章邯(并不在定陶,而在濮陽待援)的率領之下,帝國的援軍對定陶城下的楚軍發(fā)起了總攻。項梁和他的楚軍主力,顯然低估了秦軍的潛力,并且自己和項羽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也不可避免讓自己滋生了輕的思想。在戰(zhàn)場之上,決策失誤往往是要用生命來付出代價的。而這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就是項梁本人。

回頭再說說項羽,對于他來說,超人的勇氣應該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訣。在得知項梁兵敗身死之后,他甚至沒有馬上想到后撤,以避秦軍鋒芒,而是轉而由外黃出發(fā),向西北方向挺進,去攻擊更加深入對手腹地的“陳留”(開封東南,鴻溝東岸)。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規(guī)的舉動。也許作為一名沖鋒陷陣的軍人,需要這樣的勇往直前的勇氣,但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角度看,這實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現(xiàn)在該我們的另一位領銜主演沛公“劉邦”來發(fā)揮作用了。相信在之前的軍事行動中,項羽的攻擊力,才是勝利的保障。但在面臨戰(zhàn)略決擇時,劉邦顯然就要成熟的多。二人開會的結果,還是理智戰(zhàn)勝了沖動,楚軍這支建制完整,并且在攻擊中不斷壯大的軍事力量,開始沿睢水,向東南方向退卻,并最終在睢水東岸的“碭縣”(劉邦駐軍)、泗水邊上的“彭城”(項羽駐軍)布下了防線。假使秦軍下一步以楚地為攻擊目標的話,那么彭城、碭縣一線就會變成東楚軍逐級抵抗的第一線,就象當年宋、楚兩國在此膠著那樣。如果失敗的話,那么以楚都“盱臺”為核心的淮河防線,就該發(fā)揮作用了。

秦末軍事博弈圖2依照一般規(guī)律,當一個政治集團的領袖遇到不幸時,這個集團內部勢必會有混亂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只不過規(guī)模大小不同)。而這種時候,往往就是你的敵人,所等待的戰(zhàn)術機會。從整個秦末的形勢來看,秦始皇駕崩的機會,就為陳勝的起事創(chuàng)造了機會;而援助魏國的齊王陣亡,也讓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最高權力之爭,以至于沒有參與“東阿之戰(zhàn)”。至于說這次項梁的陣亡,對于剛剛奪得楚地“正統(tǒng)”地位的東楚軍來說,也同樣面臨內部結構調整的問題。而這個時候,最讓人擔心的問題,就是秦軍會乘勢追擊。如果是那樣的話,楚軍很有可能需要退回到江淮了。

幸運的是,定陶之戰(zhàn)有勝利,讓秦軍產(chǎn)生了誤判,即楚地義軍暫時已經(jīng)不足為患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產(chǎn)生這種影響也屬正常。畢竟在秦軍的連續(xù)攻擊下,陳勝和項梁都已被攻殺,而中原腹地也已經(jīng)在秦人控制之下了。帝國的戰(zhàn)略家們有理由相信,在經(jīng)歷過如此重大打擊之后,楚地,包括齊地的那些機會主義者們,不會再主動對秦人發(fā)動大規(guī)則進攻了。

如果說戰(zhàn)國諸侯當中,有哪個諸侯國給秦人的影響最為深刻,那一定是趙國了。這個戰(zhàn)國后期的抗秦中堅,曾經(jīng)讓秦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于楚國,盡管他們在最后的抵抗中,也曾經(jīng)在一次戰(zhàn)役中,打退了秦軍的第一次進攻,但在秦人看來,趙人的韌性和戰(zhàn)斗力,才是最值得警惕的。換句話說,秦人絕對不希望,自己糾纏于楚、齊兩國的縱深之時,讓趙人抄了自己的后路。因此在滅掉了魏國,擊潰了齊、楚兩國主力后,秦人決定把重心放到河北平原,去解決掉趙國的問題了。

秦人對于趙地的重視,從他們的兵力調配上也可以看出。在章邯所帶領的秦軍主力,與楚軍糾纏于河、濟之南時,秦國就已經(jīng)著手抽調他們最后一支機動力量,向東移動,以伺機攻入河北平原了。在戰(zhàn)爭剛剛開始時,我們就已經(jīng)分析了,沒有預料到內部會出問題的帝國,把他的主要軍事力量分成了南北兩路,一路越過五嶺,去實現(xiàn)始皇陛下南到大海的帝國夢;另一路則集結于上郡、云中、九原,以對抗北面的匈奴人。

用來征服南越的這支大軍,是肯定不能指望的了。其實也不能怪趙佗他們不“愛國”,就這支南征大軍的成份來說,本來就是以那些六國故地之民為主(趙佗本人是趙國人)。在帝國還擁有強大的控制力之時,他們當然會愿意憑借戰(zhàn)功來獲得體制內的政治地位。但在帝國本身遇到大麻煩,并面臨崩潰時,這種依靠強制力建立起來的“忠誠”,就不那么可靠了。相比之下,秦人用來防御北部威脅的軍隊,成分要“純潔”的多。在觀察到匈奴方面并沒有與關東諸侯結成戰(zhàn)略同盟時(在以后的歷史中,這種情況很常見),秦人決定把他們在上郡的預備隊,投入到東部戰(zhàn)場上去。這支由王翦之子“王離”所統(tǒng)率的,總數(shù)達十萬人的軍隊,也是帝國所能抽調的,最后一支成規(guī)模的軍事力量了。

從上郡出發(fā)的“王離”軍,并不需要向南移動進入關中,再由崤函通道或“軹關陘”出關。在戰(zhàn)國階段,我們就分析過了,上郡所在的陜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之間,存在一條穿越呂梁山脈的通道(藺、離石一線)。當年建立中山國的“白狄”,就是通過這樣一條路線,渡過黃河,最終穿越整個山西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鑒于“王離”軍的攻擊目標是趙國,他選擇了由“井陘”這條線路,來穿越太行山脈。

對于“井陘”我們并不陌生,沿著這條路線走出太行山脈之后,就可以到達滹沱河的南岸,趙國核心區(qū)的北部。在秦、趙最后的戰(zhàn)爭中,秦軍曾經(jīng)數(shù)次出井陘,攻擊趙國。這條路線的好處在于,可以切斷趙國南北的交通線,并從北部直接面對趙國的核心區(qū);而它的弱點則在于,如果要想取得戰(zhàn)術勝利,就必須在南路亦有一路秦軍配合進攻(或由上黨出“滏口陘”攻擊邯鄲,或由漳水南測渡河攻擊)。如果沒有的話,孤軍深入的秦軍,就很容易陷入趙軍的包圍當中。當日蒙氏家族的第一代名將“蒙驁”(蒙恬的祖父),就是由于南路秦軍(公子成蛟),因政治原因在上黨的觀望,而兵敗身死的。

正是清楚了這點,由上郡出發(fā),橫穿整個山西高原的“王離”軍,在即將進入華北平原,到達“井陘盆地”之時,停住了腳步。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這去北地調來的生力軍,需要得到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北上的消息。從地理位置上看,象井陘盆地(秦人在此設立了“井陘”縣,建制一直延續(xù)至今)這種太行山脈邊緣的小盆地,是非常適合用來駐軍觀望的地點。如果南線秦軍主力,進展順利,那么他們只要向前跨出一步,就可以迅速南切到邯鄲——信都(邢臺)一線;而如果章邯失敗了,那么井陘的秦軍也可以馬上發(fā)揮他的防御作用,為帝國守住第二階梯的國土,作出貢獻。

假如不是在東阿遇到了項梁所率領的楚軍主力,并失利的話,秦國南北兩軍合圍趙地的計劃,在時間上應該貼合的很好的。不過隨后在定陶之戰(zhàn),翻盤成功的章邯,也并沒有讓遠道而來的王離失望。而在井陘等待消息的王離軍,也終于得到了進攻的命令(多等了幾個月)。一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秦末軍事博弈圖3(至“巨鹿之戰(zhàn)”)東出井陘的王離軍,并沒有把戰(zhàn)略目標,放在沿滹沱河切斷趙國南北交通上。就這支十萬人的軍隊來說,沿河布防并沒有很大的意義,特別是你的對手,并不僅僅會來自于北線時。對于目前處在戰(zhàn)略進攻角色的秦軍來說,最好的戰(zhàn)術還是握緊拳頭,直取對方的核心區(qū)。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對手剛剛集結的主力殲滅。之前在南線,先后攻殺了張楚、魏、齊三王,以及項梁的章邯軍,就很好的貫徹了這一戰(zhàn)略思想。否則,面對遍地烽火,將兵力分散去各處充當消防員,只會將自己拖垮。

和戰(zhàn)國時期一樣,漳水以北至“巨鹿?jié)伞?之前的“大陸澤”,因黃河改道,水量已大為減少)一帶,是趙地的核心區(qū),也是新生的“趙國”政權的根據(jù)地。和先秦的情況有所不同的,除掉“信都”(邢臺)、邯鄲這一北一南兩個重要城邑之外,秦人又在巨鹿?jié)傻哪厦?,設置了“巨鹿”這個郡治經(jīng)行政單位,并將巨鹿?jié)芍苓吋耙詵|的大片土地,分割設立了“巨鹿郡”。事實上就巨鹿郡的轄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并沒有特別重要的戰(zhàn)略要點,更多的是以緩沖區(qū)的面目,出現(xiàn)在地緣博弈的舞臺上的。秦人之所以要將這塊缺乏地緣核心的土地,獨立出來,為了就是不讓趙國的核心區(qū),置于同一建制之下(邯鄲郡)。當你征服的土地,潛在不穩(wěn)定因素時,分而治之是很容易想到的選擇。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在趙地的核心區(qū)內,實際上由信都——巨鹿——邯鄲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支撐。如果秦軍能夠攻克這三個戰(zhàn)略要點的話,意味著河北平原的南部(滹沱河以南),都回到了帝國的控制之中。而那個曾經(jīng)讓秦人無比頭疼的趙國,也象他另外兩個三晉兄弟那樣,很快又成為歷史了。并沒有在路上做過多糾纏的王離軍,重點攻擊的戰(zhàn)略要點就是三點當中最北部的“信都”,而在王離軍開始行動后不久,打掃完定陶戰(zhàn)場,并稍做修整的章邯軍,也從南線渡過濟、河、漳三水,攻擊至邯鄲城下。

有朋友感到奇怪,為什么在戰(zhàn)國后期,趙國是抗秦主力。而到了秦末群雄并起的年代,曾經(jīng)韌性無比的趙國,卻成為了龍?zhí)捉巧灾劣谠谇剀姷膬陕穵A擊下,只有招架之功。其實以趙國的縱深和地緣條件來看,在戰(zhàn)國七雄當中,只能算是中等。在和秦國的那些戰(zhàn)爭中,更消耗掉了國家的元氣。當秦人在感嘆他們的帝國,這么快就遇到麻煩時,趙人也同樣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元氣,并在各地諸侯的內部競爭中,競爭領袖地位。

正是因為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趙人很快就失去了信都和邯鄲這兩個戰(zhàn)略要點,并不得不把主力,退入東面的巨鹿城。當章邯所率領的南線秦軍,與王離所率領的北線秦軍,分別攻下了邯鄲、信都之后,趙王和趙軍主力所據(jù)守的巨鹿城,自然也就成為了二支秦軍的下一個目標了。就這次攻擊任務而言,秦軍內部也進行了分工。簡單點說,就是由王離軍負責圍攻巨鹿城,而章邯軍則沿漳水一線布防,并在巨鹿城南的“棘原”設立補給點,以為承擔主攻任務的王離提供補給。這種安排看似有些奇怪,因為自從反攻開始的“戲之戰(zhàn)”后,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一直都是以主力的身份,在六國故地攻城拔寨。而這次,卻把主攻任務交給了王離所帶領的北地邊防軍,自己則擔當起了后勤保障工作。

其實這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即使是主力,也不一定是要一直沖鋒在前的。已經(jīng)東征在外二年,并剛剛經(jīng)歷過東阿、定陶兩場惡戰(zhàn),攻下邯鄲城的章邯軍,有足夠的理由需要修整。而作為生力軍的王離軍,無論是從戰(zhàn)斗力和之前的消耗來看,都足以擔當攻城的重任。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勝利的天平往往就要向更有補給優(yōu)勢的一方傾斜了。從章邯的防區(qū)來看,他即可以充分收集邯鄲一帶的物資,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式的就地補給,也可以通過滏口陘,從西面的上黨高地接收給養(yǎng)。如果沒有援軍的話,無論是誰擔當主攻巨鹿城的任務,巨鹿城的的趙軍都不可能堅持太久。那么堅守的趙軍,能不能期待來外援呢?答案是肯定的。深知趙國滅亡之后,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的齊、燕兩國,都向巨鹿城派來了援軍。而趙人自己,也將北部沒有受到王離攻擊地區(qū)的趙軍,收攏在一起,以向南馳援巨鹿(時稱“河北軍”,由趙將陳余率領)。

從河北平原的地形,以及援軍來自的方向上看,秦軍即使有足夠的兵力,也很難設立關卡,以阻止各路援軍馳援巨鹿。事實上秦軍也沒有這種想法,在他們的眼里,這些隸屬于不同“國家”的軍隊,并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威脅。而齊、燕、趙三援軍也的確沒有讓章邯失望,盡管大家都知道,戰(zhàn)略上救援巨鹿城的意義,但具體到戰(zhàn)術層面,卻沒有誰夠膽承擔起與秦軍決戰(zhàn)的主力任務。于是在巨鹿一帶,出現(xiàn)了一出奇特的景象。一面是王離軍在加緊進攻巨鹿城;另一面則是燕、齊、趙(河北軍)駐扎在巨鹿城北,巨鹿?jié)赡希炔磺斑M,也不后退,而是就地筑營以自保,靜觀其變。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