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晚清民國有多少明星吸毒 那時吸毒是家常便飯

2016-06-21 23:40:3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本文摘自《文史博覽》2014年第11期,作者:廖保平,原題為:《晚清民國:一部明星史半部吸毒史》 明星吸毒屢現(xiàn),公眾頗為震驚。但只要翻翻

本文摘自《文史博覽》2014年第11期,作者:廖保平,原題為:《晚清民國:一部明星史半部吸毒史》

明星吸毒屢現(xiàn),公眾頗為震驚。但只要翻翻近代史,會發(fā)現(xiàn)伶人吸毒(抽鴉片)那是家常便飯。所以有人說,“一部演員史就是半部鴉片史”。

晚清民國最矚目的伶人非京劇伶人莫屬。京劇原是地方戲曲,漂進京城,經(jīng)一代代大師的努力,日趨成熟并繁榮興盛,成為晚清民國非常時興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shù)門類相比,處于絕對優(yōu)勢,出現(xiàn)了“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名角,且流派紛呈,有余派、言派、馬派、梅派、尚派、荀派、麒派等等。

與此一并時興的另一件事是吸鴉片。上至仕宦文人,下至引車賣漿者,都有抽大煙的。京劇伶人抽大煙更是普遍,已成梨園陋習。老一輩的如程長庚、徐小香、張二奎、余三勝、譚鑫培、汪笑儂等都是老煙槍,晚輩一點的如裘桂仙、譚小培、楊小樓、余叔巖、高慶奎等也是癮君子,更晚的如張春彥、馬連良、孫毓堃(kūn)、譚富英、高盛麟、裘盛戎等,各自都有一部吸毒史。

文史作家徐穆云在《梨園外紀》中說,梨園名伶中煙癮最大者是汪笑儂,每天要抽煙膏二兩。他每天起床前,形同死人,姨太太口含大煙,對著他的臉噴煙若干口,才能“活”過來,稍作蠕動。然后灌他喝些參湯,再把燒好的煙槍杵進其嘴里,汪閉著眼抽十數(shù)口后,才能慢慢睜眼講話,穿衣下床。洗漱完之后,又躺下點煙,這叫正式開抽,抽上十來筒,才吃早點。這起床的功夫就得花一個多小時。各戲園都知道他這毛病,所以每逢演戲的時候,都要先給他的姨太太一些錢,唯恐其不愿盡心服侍或催促汪老板早點到后臺來。

譚鑫培是個唱念做打俱佳的大師,抽大煙也堪稱“大師”,不吃不喝都可以,不讓抽鴉片可不行。當時清廷雷厲風行地禁吸鴉片,王公貴族都不敢頂風而上,譚老板也不敢明著抽了,可是不抽之后,整個人就散了架似的沒精氣神,哪里還唱得了戲?

譚派老生創(chuàng)始者譚鑫培,曾獲慈禧太后特許抽鴉片煙。

偏偏慈禧太后是個戲迷,《清朝秘史》講到,端陽佳節(jié),太后高興,賜宴頤和園,命人召譚鑫培等一班名角入宮唱戲,一時楊小樓等名角都到了,只有譚鑫培未到。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前往譚府探究原因,譚鑫培道出苦衷:“現(xiàn)在明詔禁煙,王爺們都在戒煙,我是有癮的人,不吸足烏煙,再不能夠唱戲?!鄙脐然刈嗵?,太后笑道:“我當是什么?原來不過為了吸煙的事,那又礙什么,叫他盡管入宮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戲唱得好,我還派兩個太監(jiān)替他裝煙呢!”善耆告知譚鑫培,譚老板大喜過望。從此后煙禁雖嚴,譚鑫培奉旨吸煙,再沒有人敢來查禁了。為了自己一點偏好,將國法當兒戲,這禁煙注定是失敗的。

如果說譚鑫培“奉旨吸煙”是一件顯榮的事,那么名伶馬連良為了鴉片而“奉旨唱戲”則被時人視為恥辱。

1942 年,偽滿洲國成立十周年,偽總理大臣特請偽華北政務(wù)委員會派遣演藝界前往祝賀。開出的條件,除了包銀,還有煙土。當時北平的煙土不好買,馬連良為此而動心,也為此而前往??箲?zhàn)勝利后,1946年有人檢舉這事,馬連良遂以漢奸罪坐了班房。后經(jīng)回教協(xié)會理事長白崇禧斡旋,1947年才脫了干系。人出來了,家卻負了債。

要說當時馬連良并不缺錢,就在此前不久,他出手闊綽買下北京南寬街一座帶花園的大狀元府,轟動北平。但是,作為一個癮君子,他還是被偽滿洲國開出的煙土吸引了。這“漢奸罪”使他后半輩子背負了難以洗清的政治污點,也因之吃盡了苦頭。

老裘派花臉的創(chuàng)始人裘桂仙也是個老煙槍,據(jù)說長年抽煙讓家里的老鼠都染上了煙癮。有一次,裘老板帶領(lǐng)全家長時間在外地演出,家里頂棚的老鼠因無鴉片煙熏養(yǎng),紛紛墜地而亡。這固然不可信,但裘桂仙的兒子裘盛戎有遺傳式煙癮,抽得厲害,未過花甲即因肺病死去,卻是真的。

跟譚鑫培學藝的余叔巖同時把抽大煙學會了。據(jù)張伯駒《紅毹紀夢詩注》記錄,梅蘭芳曾出演于美、蘇、日,得博士學位,著名京劇旦角程硯秋也曾出演于法國。有人問叔巖何不也去外國出演?叔巖曰:“吾國乃中華大國,而出演皆系男扮女裝,未免少失國體。美、法、日、蘇吾不再去,唯印度可商量耳。”人問為何愿去印度,叔巖曰:“印度有大土,我可過癮也?!痹瓉砣思也蝗ノ鞣绞桥聸]有鴉片可抽。

晚清民國伶人吸毒之事實不勝枚舉,跟現(xiàn)在明星吸毒提神解壓,尋找靈感的借口一樣,伶人吸毒據(jù)說也是為了提神解壓。抽大煙確實有刺激提神的作用,只是藥力一過,人就癱軟如泥了。再有,唱戲的最怕嗓子出毛病,尤其害怕在舞臺上嗓子出情況,那等于自砸招牌,保護嗓子是京劇伶人非常重要的事,據(jù)說鴉片能止咳止瀉,伶人寧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

不過在筆者看來,伶人吸毒主要還是因為來錢快抽得起。清末民國人們愛聽戲,京劇市場火爆,伶人掙錢相當容易,名伶掙錢速度更是讓人望塵莫及。據(jù)近代著名報人汪康年記載, 汪桂芬、譚鑫培這些名角,“聲價絕高”。譚鑫培除了日常在戲班中演出外,常外出走穴給人家唱堂會,一出戲價錢約50 兩銀子,而當時京官一品大員年俸不過180 兩銀子,譚老板唱三四出戲就頂一品大員一年的“工資”,足以羨煞王公大臣。

到了民國仍然如此,據(jù)當時《京報》報道:戲班子收入相當高,譚鑫培第五次去上海唱堂會,一個月包銀就有1萬塊。二三流的角色,唱一出也有10塊20塊,而當時北平政府的一個科員一個月也不過30塊上下,教授、部長月薪350元已經(jīng)是非常之高了,跟名伶相比, 乃小巫見大巫。

而且,抽大煙還是一種身份、身價的象征。伶界有句話叫“不抽大煙,不過一千”,就是說一個名角兒要是不抽大煙,家里沒有煙榻煙具,說明角兒還不夠有名,生活品位還不夠高,別人就不會開出超過一千塊的價錢。抽大煙儼然成了名角的標配。

伶界新人在前輩煙槍的熏陶之下,有樣學樣。據(jù)說當時師傅教徒弟,經(jīng)常是在煙床上進行:“蓋煙榻譬之課堂,煙盤猶如黑板,煙簽權(quán)做教鞭,煙槍可當?shù)稑尠凶踊蝰R鞭等使用,又口中念鑼鼓時,煙簽擊于煙盤上,亦可代表鼓板?!蹦鞘桥深^十足,舒服至極的。譬如余叔巖拜譚鑫培為師,譚鑫培就是側(cè)身倚靠在煙榻之上,用一只大煙槍給余叔巖指點。如此耳濡目染,徒弟有錢了不仿效師傅抽大煙,難;有巨大社會示范作用的名伶吞云吐霧,視之為時髦,其他階層不競相效尤,亦難。

一些名伶毒癮實在太深,新中國成立后也戒不掉,只好網(wǎng)開一面,特許他們吸食,伶人與毒品的關(guān)系就有這么“深厚”,對社會的影響也如此“深厚”,要求他們以身作則,禁吸毒品,也是正當之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