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抗日英烈漢斯·希伯:左手拿筆右手持槍

2016-06-09 21:17:2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漢斯·希伯(1897-1941),記者、國際主義戰(zhàn)士。 他是一名“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的記者,也是一名“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戰(zhàn)士,他在中國的

漢斯·希伯(1897-1941),記者、國際主義戰(zhàn)士。

他是一名“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的記者,也是一名“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戰(zhàn)士,他在中國的抗日戰(zhàn)場上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穿上八路軍的軍裝、拿起槍,同法西斯戰(zhàn)斗而犧牲的歐洲人,他是第一個。

他就是漢斯·希伯(Hans·Shippe)。日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而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戰(zhàn)爭英烈名單中,漢斯·希伯的名字赫然在列。

曾與毛澤東、周恩來會見 傳播中國革命實情

漢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奧地利克拉科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他因參加反戰(zhàn)運動被捕入獄,直到戰(zhàn)爭結束后才獲釋,并加入了剛成立的德國共產黨。

1918年,為宣傳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希伯親赴俄國采訪,撰寫了大量報道,在世界各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俄期間,他還受到了列寧和斯大林的親切接見。

希伯十分關注中國的革命運動。1926年,他聞悉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的消息后,深感“東方睡獅已醒”,毅然決然地來到廣州,參加北伐軍,被分在總政治部編譯處工作,任《中國通訊》編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希伯憤然離開中國?;氐綒W洲后廢寢忘食,潛心撰寫《從廣州到上海(1925-1927)》一書,詳細介紹中國大革命的實情。

1932年9月,希伯偕同夫人秋迪又一次來到中國,暫居上海租界內。他經(jīng)常與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取得聯(lián)系,協(xié)助安置秘密電臺,輸送情報。他在《中國周刊》上發(fā)表《論馬克思對中國的評論》一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并以“亞細亞人”的筆名,為《太平事務》、《曼徹斯特衛(wèi)報》撰文,評論遠東時局和中國問題,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評擊國民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獨占中國稱霸亞洲的野心。

1938年春,希伯到了延安,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會見。1939年,他以美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來到新四軍軍部駐地皖南涇縣云嶺,會見了周恩來、葉挺、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在蘇北,他完成了一本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zhàn)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我要和戰(zhàn)士們在一起,報道這一斗爭的神圣事跡”

1941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妄圖打破僵局,對我抗日根據(jù)地進行重點“掃蕩”。為了粉碎日軍的“大掃蕩”,我八路軍115師領導決定從濱海區(qū)挺進沂蒙山區(qū),與山東縱隊的領導機關會合,共同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反“掃蕩”領導機構。由于當時形勢十分險惡,山東分局決定讓希伯夫婦暫回上海躲避。而希伯堅決留下:“讓秋迪(希伯妻子)回去我同意,但我決不離開山東。一個有作為的記者,是從來不畏懼槍炮子彈的!”他還說:“正因為這樣,我才更應該去!那里從沒有外國記者去過,更需要我!許多問題我到了那里才能找到答案。”“這正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要和戰(zhàn)士們在一起,把這一斗爭的神圣事跡,報道給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們?!彼€堅決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留下,和八路軍戰(zhàn)士一道參加反“掃蕩”。

一天深夜,希伯跟隨115師師部和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在師特務營的掩護下,頂著寒冷的北風,涉過結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靜悄悄地穿過敵人嚴密封鎖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掃蕩”戰(zhàn)斗開始了。八路軍戰(zhàn)士為了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往往要跋涉于高山峻嶺、溪流河谷之間,有時白天打仗,晚上急行軍,常常整日吃不上飯,睡不好覺。希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仍然和戰(zhàn)士們一起生活和戰(zhàn)斗。他很快適應了游擊戰(zhàn)爭的流動生活,學會了射擊,熟練地掌握了行軍和夜間聯(lián)絡暗號,并利用戰(zhàn)斗空隙現(xiàn)場采訪,撰寫新聞報道。他常說:“我的任務就是抗擊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在同敵人作戰(zhàn)時,子彈呼嘯著從他身邊掠過,他總是沉著機智,一面戰(zhàn)斗,一面觀察,并記錄戰(zhàn)斗的場面,為新聞報道積累資料。

每當?shù)搅怂逘I地,萬籟俱寂,戰(zhàn)士們已進入夢鄉(xiāng),他卻忙于寫作,“滴答”的打字機聲不斷響著,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人們常見他肩背裝有地圖、望遠鏡、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囊,活動在部隊、村民中間。他不僅采訪黨政軍領導人,采訪戰(zhàn)士和農民,采訪日本戰(zhàn)俘,參加各種集會,而且還參加夜襲戰(zhàn)斗,實地觀察戰(zhàn)士們如何打擊敵人。很快,他就寫出了通訊《在日寇占領區(qū)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和《為收復山東而斗爭》等長篇報道。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掃蕩”日記》等大量詳盡生動描寫八路軍反“掃蕩”的通訊和特寫。

《在日寇占領區(qū)的旅行》一文中,希伯寫道:“日本帝國主義宣布‘占領’了山東,但是,我──一個反法西斯的新聞記者,卻在這個‘日本占領區(qū)’自由自在地旅行,卻在這個地區(qū)遇到了千千萬萬武裝的抗日戰(zhàn)士和人民,卻在這個地區(qū)到處瞥見日本‘皇軍’的破盔爛甲和破裂的‘太陽旗’。我親身經(jīng)歷的這些事情,很多外國人是難以相象的,如果有人不相信這些事實的話,到了中國人民在某一天全部光復了自己的土地的時候,那些人會感到驚訝。”

擊斃數(shù)名敵人 年僅44歲血染中國戰(zhàn)場

留田突圍以后,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日寇,保衛(wèi)抗日根據(jù)地,115師和中共山東分局領導決定將部隊、機關和抗大學員組成許多工作組,分赴各地發(fā)動群眾開展游擊戰(zhàn)爭。希伯隨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委員會進入沂南縣西梭莊。

1941年11月29日晚,雪驟風急。希伯隨后方機關3000多人轉移時,在大青山身陷日軍重兵合圍。敵人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將我部團團圍困。當時我部只有一個特務連和一些抗大學員,敵眾我寡,戰(zhàn)斗異常激烈。為了掩護機關轉移,部隊首長決定將所有人員組成三個分隊,分批向南突圍。希伯謝絕隨第一、第二兩分隊先走,毅然拔出手槍加入最后突圍的第三分隊。

敵人以密集的炮火,從四面八方壓過來,將突破口封鎖了。希伯的戰(zhàn)友——翻譯和警衛(wèi)員,為了掩護他而先后犧牲了。希伯拿過他們遺留下的武器,向敵人猛烈射擊。一發(fā)子彈打中他的臀部,鮮血沿著大腿流淌下來,他繼續(xù)向敵人繼續(xù)射擊。又一顆子彈打中了他,希伯胸前涌出了鮮血。又一發(fā)炮彈又落在了他的附近……全身五處受傷的希伯終于倒下了。

歷史銘記這一刻:1941年11月29日夜,在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一連擊斃幾名日軍后,希伯血灑中華,捐軀沙場,時年44歲。犧牲時,他到山東僅僅兩個月零18天。

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分別為希伯題詞: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希伯同志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p>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zhàn)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zhàn)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