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父親秦瓊叔叔羅藝 因一句鬼話就想當(dāng)皇帝
隨著演義小說和電視劇在人群之中的流傳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人物活躍在書本和熒幕之上,栩栩如生。在這些神話般的人物形象中,幽州王羅藝擁兵自重,雄踞一方的傳奇人生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小說作者的筆下,他不僅是武功蓋世的名將,更不乏出色的后輩——羅成(《隋文遺史》中,羅藝原是北齊駕下勛爵,見北齊國破,不肯臣隋,統(tǒng)兵殺到幽州,結(jié)連突厥可汗,同心反叛。隋朝累戰(zhàn)不克,只得頒詔招安,將幽州割與羅藝,統(tǒng)雄兵十萬鎮(zhèn)守幽州。此書中寫了羅藝的兒子羅成和夫人秦氏,秦瓊則成了羅藝的侄子。)
然而正史中這個死在叛亂之中的諸侯王真的有這樣多青史留名的后輩嗎?
這樣的文學(xué)渲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還原羅藝那戰(zhàn)火紛亂,白手起家的人生。
雖然被后來的唐太祖李淵封為幽州王,然而事實上羅藝的家鄉(xiāng)卻并不是幽州。幽州在東北,而羅藝的祖籍是在如今的河南。家中的父親是當(dāng)朝的監(jiān)門將軍,管制頗高。于是受到他爹的影響,羅藝從小便勵志要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的武將。這樣的他在幼年時期好舞槍弄棒、研究兵法。但他卻極其厭惡讀書——這可以說是武將的通病,然而群雄涿鹿之時,這樣的性格卻是最能適應(yīng)這樣的環(huán)境的。畢竟一到戰(zhàn)爭時期,便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情景。
羅藝第一次在軍中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還是個隋軍的虎賁將軍。奈何羅藝桀驁不馴,很快就得罪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并且還是在隋煬帝出征的途中。如此不諳官場之道的他,注定人生的最后會不得善終。
然而當(dāng)時的羅藝年輕氣盛,又正恰逢天下大亂,占山為寇者多如牛毛。甚至有些“山大王”“泥腿子”公然和官府叫板,而當(dāng)?shù)氐纳衔徽邊s拿著空餉,手下竟無一只勁旅可以與之匹配。這個時候,是年輕氣盛的羅藝站了出來,他憑著自己卓越的用兵之術(shù)以及勇猛的作戰(zhàn)能力,一鼓作氣地擊退了土匪。
可惜這樣的功勞卻被那些貪官污吏們奪去,羅藝這時意識到隋煬帝只不過是一個聽信小人讒言的昏君。他召集了當(dāng)時與自己一起攻打山寨的士兵,高聲振呼道:“將士們,我們終日在外征戰(zhàn),奔波勞累。而城中卻扣住糧草養(yǎng)那些沒用的狗官,我們要這些不把百姓放在眼中的官員有什么用?”
此話一出,群情激奮。百姓們一想,可不就是嘛?官老爺們吃香喝辣,自己卻受餓挨凍,難免憤懣。于是眾人一拍即合,就在隊伍回城的那一刻,剛從戰(zhàn)場上下來的士兵們舉起了帶血的武器,對準了那些只會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