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年紀最小的干部是誰?3歲就當大官了!
唐朝著名神童劉晏8歲便授秘書省太子正字,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年紀最小的干部;其實不然,還有比他年紀更小的干部,那就是宋朝著名神童蔡伯俙,3歲就做到與劉晏同一個官職——秘書省太子正字,也算是大官了。可為什么如此優(yōu)秀的人才,最后竟并沒有做到宰相呢?因為像劉晏、晏殊等與他一樣的神童,是官至宰相、位極人臣的。
蔡伯俙(1013-1100)字景蕃,福建福清南隅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大中祥符九年(1016),伯俙名為4歲,實未及3周歲,應童子科考試。廷試時誦宋真宗趙恒御制詩,真宗見他機靈,當即賜詩一首:“七(八)閩山水多靈秀(奇峻),三歲奇(兒)童出盛時。家世應(舊)傳清白訓,嬰孩自有(得)老成姿。才當(方)學步來朝謁,方漸(未及)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云萬(千)里有前期?!薄敬嗽娪卸鄠€版本?!坑仲n他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職務,因當時朝廷要編修記錄后妃事跡的《彤管懿范》一書;并命他到東宮充當太子趙禎(即后來的宋仁宗)的伴讀。
據(jù)地方傳說,蔡伯俙3歲時,其鄰居有個舉人的父親要做壽。舉人所寫的一篇長長的祝詞,伯俙聽過兩遍后就能背誦出來。舉人很是驚訝,就建議伯俙的父親讓孩子去應童子試。在舉人的鼓勵下,伯俙的父母決心送子進京應試。次年,伯俙父親背著兒子步行到京都開封。進城時,一個門監(jiān)得知父子倆是從福建長途跋涉來赴考的,甚是感動,就對伯俙開玩笑說“你騎父作馬”,伯俙認為這是對自己父親的侮辱,就答曰“父望子成龍”。消息傳開,哄動京城……
古籍《少洲詩話》(作者不詳)評曰:“古稱早慧者,夏睪子,周項槖,秦甘羅,漢張辟疆、班固、孔融,魏曹植,隋唐而后亦歷歷可舉,固亦其生廩清秀之氣特厚,然亦未有三周(即三歲)者?!?/p>
蔡伯俙充任太子伴讀時,有一次畫了一幅《村民蒿目菜色圖》。真宗看了以后,以為是蔡伯俙對自己的政績不滿,很不高興,問他為什么要畫這樣的畫?蔡伯俙痛心地說:“臣的家鄉(xiāng)是窮鄉(xiāng)僻壤,老百姓都很苦,他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闭孀诼牶筻叭粐@息,良久無言。
還有一次,真宗問他:“你想不想你的父母?”蔡伯俙深知,答“想”或“不想”都不是,于是靈機一動,說道:“皇上就如同我的父母?!比绱艘粊?,既回答了問題,又拍了皇帝的馬屁,可謂一舉兩得?;实蹖Σ滩畟`的回答顯然十分滿意。
由于蔡伯俙出身下層,熟悉農(nóng)民生活,關心農(nóng)民生計,朝廷便任命他為司農(nóng)卿(主管農(nóng)業(yè)事務的最高長官);后來他被外放去管理江州太平觀。蔡伯俙歷經(jīng)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北宋元祐七年(1092),以80歲(一說是83歲)高齡高老返鄉(xiāng),即致仕退休,居住在省城福州。北宋元符三年(1100)逝世,卒年87歲。為此哲宗皇帝在福州修建了“尊儒坊”。
蔡伯俙是早熟天才神童,得官后卻“碌碌無所聞”,并未做宰相,政績也一般,這是為何?有人說,這跟他的人品差劣有關,為后人所詬病。不像同為神童的劉晏,不光是宰相,還是經(jīng)濟學家、理財家;晏殊,不光是宰相,還是文學家、大學者。
蔡伯俙與晏殊是北宋兩大神童,兩人同朝為官,同科進士,若論才學,應該不差多少;若論品德,卻大不一樣。當初在參加廷試時,蔡伯俙有心要壓倒晏殊,一看試題出得容易,立刻眉飛色舞地揮筆疾書;而晏殊見這個試題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里曾經(jīng)做過的,就老老實實地對真宗皇帝講了,并請求另出一個更難的題目。這樣一來,蔡伯俙搶先交了頭卷,他暗暗笑話晏殊是一個小傻瓜。
真宗皇帝對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滿意,便破例賜給他倆官職,留在朝廷里伴同皇太子讀書。皇太子(未來的仁宗皇帝)年紀也很小,性好嬉玩,不愿讀書。晏殊總是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他,惹得皇太子有些生厭;而蔡伯俙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迎合,處處討皇太子的歡心。宮里的門檻很高,皇太子跨不過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給他墊腳。
有一次,真宗要檢查皇太子的學業(yè)。太子做不出文章,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認為這是弄虛作假,高低不答應;蔡伯俙卻諂媚地趕寫了一篇文章,送給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真宗發(fā)現(xiàn)文章不像太子做的,追問下來,晏殊如實稟告。這下子更得罪了太子,他惡狠狠指著晏殊的鼻子罵道:“我將來當了皇帝,要殺你的頭!”晏殊毫無懼色地回答:“就是殺我的頭,我也不說假話,不做假事?!?/p>
后來皇太子長大了,真宗死后由他繼位,當了仁宗。蔡伯俙自以為和仁宗皇帝關系不錯,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誰知仁宗卻任命晏殊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氣,去問仁宗。仁宗說:“當時我年幼不懂事,現(xiàn)在我知道應該怎樣來識別真正的人才。不錯,你和晏殊都很有才華,可是你為人不誠實,欠正派,讓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負國家重任,應該由晏殊這種德才兼?zhèn)涞娜藖頁??!币幌捳f得蔡伯俙啞口無言。
王明清所著《揮麈后錄》卷5《蔡伯俙以神童授官》載曰:“伯俙……與晏元獻(即晏殊)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于東宮。元獻自初耿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既踐祚,元獻初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以舊恩領郡,頗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且曰藩邸舊臣,且更轉官,凡更四朝……”蔡伯俙做不了大官,沒有政績,還經(jīng)常乞求朝廷照顧,難怪為時人所不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