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第一將軍袁崇煥到底是不是死有余辜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guān)任職,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xiāng)。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禎二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后,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第一,袁崇煥的驕傲
寧遠城是明朝天啟年間山海關(guān)外的一個軍事重鎮(zhèn),倘若寧遠失守,則滿清鐵騎可直搗京師。1626年與1627年袁崇煥兩次擊退強于自己的清兵,取得寧遠之役和寧錦之役的勝利?!肚逦浠实蹖嶄洝酚涊d寧遠之敗時說:“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迸瑺柟嘁惨蚺趥?626年9月病死。
有了幾次戰(zhàn)役的勝利,袁崇煥開始目中無人,驕傲起來。第一是寧遠大戰(zhàn)后,袁崇煥為了加固關(guān)外防線,派遣使者與清兵議和,但是袁崇煥致書皇太極議和并沒有先向明朝統(tǒng)治者請示,致使朝臣猜忌,被排擠回鄉(xiāng)。二是,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向他詢問對付后金的方略,袁十分輕率地回答:“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fù)?!碑敃r朝中無一人相信他的話,事后給事中許慰卿詢問袁具體打算時,而袁漫不經(jīng)心地說:“圣心焦勞,聊以相慰耳?!睘榱诉@句不負責任的話,他最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二,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字振南,明朝末期將領(lǐng),歷仕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曾開創(chuàng)了軍事重鎮(zhèn)東江鎮(zhèn),在與后金的戰(zhàn)爭中頗有戰(zhàn)功,性情剛烈,嫉惡如仇,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餉過多,也被懷疑賄賂魏忠賢,并有志與后金勾結(jié)。
1629年夏,袁崇煥為了重申自己的權(quán)威,也為了與后金直接談判,對毛文龍采取了行動。將他斬殺于帳前。有關(guān)于這次擅殺毛文龍的經(jīng)過,有兩種說法,一是,袁以檢閱將士為名,將毛文龍與其他部眾隔離,然后袁列舉毛所犯的12項斬罪,并且聲稱已在皇帝面前對毛文龍?zhí)岢隽藦椲?,遂斬殺于帳前?見于《明史》、《東江始末》)二是,袁崇煥率眾至雙島后,毛文龍于帳中一連數(shù)日盛宴款待。之后,袁崇煥設(shè)宴答謝。正當酒酣之時,袁崇煥手下一員將領(lǐng)率刀斧手突然從幕后闖入,將毛文龍當場斬殺。(見于《山中聞見錄》)。
毛文龍雖有錯,但罪不至死,且事關(guān)國家安危,陣前斬殺大將,對明軍而言弊大于利。首先,文龍一死,皮島馬上陷入了混亂,客觀上為清軍消除了后顧之憂。其次,殺文龍后,朝中權(quán)臣失其賄賂,加劇了袁崇煥與部分官員的矛盾。最后,袁崇煥是擅自斬殺毛文龍的,事前沒向崇禎請示,這點和袁崇煥個人的結(jié)局最相關(guān)的。
第三,朱由檢生性多疑——對袁崇煥猜忌
崇禎是個生性多疑的帝皇。他的這種性格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他從小生活在黨爭激烈的年代,群臣之間經(jīng)常為一己之利不分黑白傾軋、詆毀對方,令崇禎對朝臣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二是,他生活與明末多事之秋,其對手皇太極、李自成都是亂世梟雄,另一方面明朝末年內(nèi)部矛盾加劇,各種弊端日益顯露。崇禎帝年少,血氣方剛,急于通過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中興大明。但事與愿違,導(dǎo)致他愈加懷疑臣子不盡責,不忠于朝廷。
皇帝多疑的性格缺陷導(dǎo)致崇禎一朝十七年,用了五十相,除了溫體仁、周延儒在位時間稍長一點,其余皆是走馬觀花。對待邊關(guān)將領(lǐng)崇禎帝也是不信任。對于他自己一手提拔的袁將軍—為明王朝邊疆屢立奇功的將領(lǐng),因敵人的一出離間計就落得千刀萬剮的下場。君臣間的信任度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