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鈺 生前遭奪門之變死后沒能入皇陵
朱祁鈺其實是明朝皇帝中比較尷尬的一個。
大明總共有十六位皇帝,十三陵是大明皇帝的墓葬群,顧名思義其中葬了十三位皇帝,意即,只有三位皇帝沒能入皇陵。是哪三位呢?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死后葬在都城南京的明孝陵;一個是建文帝朱允炆,他由于下落不明沒有陵墓。明十三陵始建于永樂年間,所以明初兩位皇帝沒能入皇陵天經(jīng)地義。
而這第三個沒能入皇陵的明朝皇帝便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沒能入皇陵的明帝(太祖和建文帝是客觀原因,不算在內(nèi))。如果不算建文帝朱允炆,朱祁鈺還是明朝唯一一個沒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因為他是被按照親王的禮儀入葬的。
不但沒能入皇陵,而且他還在死后被廢帝號,被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這可是個惡謚,歷史上除了朱祁鈺,數(shù)來數(shù)去,也只有漢武帝的太子劉據(jù)死于巫蠱之禍后的謚號為“戾”了。
朱祁鈺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乃至于竟被至于這等尷尬的歷史境地?
朱祁鈺坐上皇帝位子只有七年時間,而且這個皇帝寶座并不是他搶來的。他本來是個無憂無慮的小王子,跟皇帝哥哥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關(guān)系還不錯,感情也很好。他有沒有覬覦皇位這個問題涉及到復雜的人心,所以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那場險些釀成大明亡國的禍事“土木堡之變”,郕王殿下朱祁鈺會一直是個無憂無慮的小王子的,他的人生不會有那么多變故,當然同時,他也不會給后世人留下這么多的談資。
土木堡之變,明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御駕親征的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被俘。當時的明朝分分鐘有變成第二個南宋的可能,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很多富戶準備轉(zhuǎn)移財產(chǎn),有些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出京城。而瓦剌則乘勝追擊,咄咄逼人,進逼京城,群龍無首之際,時任監(jiān)國的朱祁鈺在大臣們的擁護下,接過這個燙手山芋,繼位為帝。
以這種出人意外的方式成為九五之尊的朱祁鈺,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立朱祁鎮(zhèn)兩歲的兒子為皇太子。然后開展大規(guī)模的清算王振的黨羽,并且任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整肅內(nèi)部,調(diào)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土“土木堡之變”三個月后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造成朱祁鈺地位很尷尬的根本原因還是英宗回朝后兩人對皇權(quán)、皇位的爭奪,最后的勝利者是朱祁鎮(zhèn)。而朱祁鈺在英宗回歸的問題上,的確表現(xiàn)得過于心胸狹窄,不得不說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又有易儲風波的推波助瀾,最后終于導致了“奪門之變”。
毫無疑問,被朱祁鈺軟禁七年的朱祁鎮(zhèn)一朝復辟,自然會將多年之前他跟弟弟之間的兄友弟恭拋之腦后,取而代之的是對這個弟弟“恨”,廢他的帝號,以謀逆之名處死于謙等擁立朱祁鈺的大臣,最后把朱祁鈺軟禁起來。一個月之后,本來身體就很糟糕的朱祁鈺死掉了。
其實明人對朱祁鈺的評價是很不錯的,有人認為他是個“英主”。明憲宗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zhèn)的兒子,雖然曾被朱祁鈺廢去過太子之位,但在評價叔叔時卻是很客觀的,他算是完全否定了他爹對他叔的貶低和無視,正式給朱祁鈺翻案了,說:“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大約是顧及老爹的面子,所以他也稱“郕王”,沒有給朱祁鈺上廟號,只是恢復了他的帝號,給他定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只有5個字的謚號,顯然還不算全面平反。
一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被加上了廟號“代宗”,并增加謚號到17個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跟其他大明皇帝一樣——朱祁鈺才在禮儀規(guī)格上與大明其他皇帝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