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蔡邕 三國時期被冤殺的曠世奇才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的,所以注定壞人可以為禍多年,好人慘死他人之手。在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外還有一個曠世奇才,那就是蔡邕,但是他最終卻慘死,這是為什么呢?
三國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一個事實上的文化巨人一個被現(xiàn)代人忘卻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
蔡中郎是陳留人,他是大學者,大書法家,大音樂家,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還是儒家的身體力行者,在年少是就享有很高的聲望。他一生際遇坎坷,在靈帝時他入朝。校書東觀時他整理經(jīng)籍,親自立書冊于碑,立于太學,給社會做了個范本。碑始成,便每天有千余乘往觀,填街塞巷。他感于朝政腐敗直言上書批評朝政,患罪幾乎被殺。
流放邊地。一年后遇赦,又得罪宦官,逃往東南的吳會,這一流亡就是十二年,在這幾年里他制作了有名的焦尾琴,直到靈帝大辟董卓當政,需要他裝點門面才征他入朝。他知道董卓不好,便稱病不去,誰知董卓一句話,他才沒辦法:我能滅人家族。只好前去,這一去便飛黃騰達,人云:三日之間,周歷三臺。做到尚書,最后做到左中朗將,這是他被稱為蔡中郎的由來。
在那個人妖顛倒的年代他得到了董卓的特殊待遇,埋頭著述,為中國的古文化做了大大的貢獻。故在董卓被殺王允當政時,他感于董卓的知遇之恩,而在宴席上嘆息,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
你作為臣子,應(yīng)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xiàn)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并隨之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xù)完成漢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沒有成功。太尉馬日磾聽說后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yīng)當讓他續(xù)寫解決后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于后世?,F(xiàn)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quán)不穩(wěn)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離去后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于是死在了監(jiān)獄里。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當時蔡邕六十歲(《后漢書》誤作六十一歲)。群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著名經(jīng)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后,嘆息說:“漢朝的事,誰來考定??!”
所以說蔡邕的死是中國文化的損失,他主修的續(xù)漢書并沒有最后完成。不然,我們今天看的將不是范曄的后漢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