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忽必烈兩次出征日本都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的蒙古大軍當初不僅進駐中原,更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進行了軍事擴張。據(jù)史料記載,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和風州經(jīng)略使忻都,帶戰(zhàn)船九百艘、士兵一萬五千名,遠征日本。大元朝部隊在這場戰(zhàn)爭的初始階段戰(zhàn)績輝煌。
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書中寫到“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于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后,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兩百余只,所余元軍撤退,日本才免于難?!比绻凑站暇杆?,是惡劣的天氣使得大元軍隊在戰(zhàn)役中失敗了,那么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jù)史料記載,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大元軍隊逼得日本方面節(jié)節(jié)退敗,最后退到了大宰府附近。但蒙古軍隊夜間仍然留守在軍艦上。直到公元1274年10月21日,這天夜里元軍依舊像往常一樣,回到自己的軍艦上,卻忽然起了臺風。
試想,生長在蒙古這個中原國家,連見到京城的人工湖都以為是書上說的海的士兵,哪有應對臺風的方法。加之對當時所處環(huán)境、地形的不熟悉,臺風一起,軍艦上便一片混亂,有的甚至因為相互之間的碰撞而艦毀人亡。再加上臺風形成的海浪對船體的撞擊,不少軍艦被海浪打沉,所以元軍只好撤退。第二天清早,日軍不見元軍進攻,便派出偵察人員去探元軍情況,才知道元軍已撤退。日本對于臺風使得元軍撤退這一事件很重視,并展開了大規(guī)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此后“神風”一詞一直陪伴了他們近700年。
第一次正面交鋒過后,雙方都可謂已經(jīng)知己知彼,大元朝的弓箭讓日本人開了眼界,日本人的戰(zhàn)刀也讓蒙軍長了見識。待忽必烈重整旗鼓之后,又于公元1281年5月第二次進攻日本。這一次出海的艦隊陣容更是無比強大,其中將士十四萬名,四千多艘戰(zhàn)艦和九千海船。忽必烈看似是抱著鏟平日本的信念出發(fā)的。
但是,在經(jīng)歷過第一場戰(zhàn)爭之后的日本已經(jīng)加強了沿海的防御建筑,而日本軍隊使用的弓箭,其射程和殺傷力跟元朝的已經(jīng)不相上下。
這樣一來就對蒙軍更不利,本來海上就沒有隱蔽的地方,加上日軍的遠距離武器又取得了進步,所以在相持的階段,元軍傷亡人數(shù)與日俱增。但是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忽必烈是抱著雪恥之心而來,當然不會就此罷休。然而在1281年8月12號這一天,這支龐大的艦隊在海平線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史上著名的弘安之役以日本取勝告終。
可能有人會問,這次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忽必烈再次失?。侩y道還是因為臺風“作怪”?的確,這次又是臺風在“作怪”。這次面對臺風的襲擊,大元軍隊是做了準備的,臺風來臨時,他們曾把海船軍艦都綁在一起,試圖減小臺風和海浪對船體的沖擊,奈何臺風猛烈,最后損失慘重,不得不丟盔棄甲選擇撤退。
這真的是“天有不測風云”,大元王朝兩次勇猛地進攻日本,卻因臺風而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