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史書所稱的“暴君”還是真實“千古一帝”?
秦國開國皇帝秦始皇被史書稱為“暴君”,但卻是對待開國功臣最好的中國帝王被稱為“千古一帝”,不但不對王翦、李斯等功臣下手,還赦免六國的貴族。
秦始皇“暴君”之名由何得來?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焚書坑儒”、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征勞役建造萬里長城、熔天下兵器造十二金人等橫征暴斂的獨裁行為。
歷史記載的”焚書坑儒“
“焚書”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由于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tǒng)一,并威脅到了秦朝的統(tǒng)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庇谑?,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于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于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坑儒“事件。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需要注意的是,《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儒生。
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死之藥。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倍恍┬g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藥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guī)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币虼?,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記》記載的侯生、盧生非議始皇的話來看,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用儒家口吻批評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為之求仙藥。始皇知道后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遂下令拷問咸陽400多名儒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后,將相關460名儒生全部坑殺。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書并列,合稱為焚書坑儒。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渦,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萬里長城
秦始皇營修萬里長城征調了全國的勞役,不僅耽誤了農業(yè)生產(chǎn)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嚴刑酷法怨聲載道,傳下歷史”孟姜女哭長城“之說。
秦遺址仿制的十二金人
熔天下兵器造十二金人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jù)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造此十二金人是為了繳天下之器械。
秦始皇“千古一帝”之說
一.對于“焚書坑儒”的積極看法。秦始皇吞并六國后,需要全國一個聲音以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這與漢以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大革“文化之命”。只不過一個是硬暴力、一個是軟暴力罷了(筆者小時候政治書上看到資本主義社會使人吃人的剝削社會,而現(xiàn)在翻轉為從洋媚外)。所謂的“焚書坑儒”,據(jù)考證,在史記上記載的只是“焚《詩》《書》,坑術士”,后在偽《古文尚書》(宋時開始有懷疑,至清時方確定為偽書)的序中被誤傳為“焚書坑儒”。
二.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存夸大其詞成分。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xù)修建,還未完成。而考古發(fā)現(xiàn)所謂"項羽公元前206年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2006年考古隊經(jīng)過漫長的考察,以每平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的探查下,除了發(fā)現(xiàn)土夯之外,沒有其他。而《阿房宮賦》是由唐代世人李牧借古諷今,針對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而作。
三.萬里長城的軍事意義。還未有商鞅變法秦就需要防御西面的游牧民族襲擾,一統(tǒng)天下后需要防御更大范圍的游牧部族,直到明朝還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可見萬里長城的軍事意義重大。
四.熔天下兵器造十二金人之說子烏虛有。要知道韓信在陳勝吳廣還未起義的秦朝后期時就開始常常身配長劍四處混食,一個毫無背景的破落戶都可以堂而皇之佩劍四處游蕩而未被逮捕,可見秦朝禁止百姓攜帶私藏器械未必可信。
五.秦始皇善待功臣和六國貴族之曠古心胸。秦朝功臣王翦王賁父子,功高震主照樣能得善終,李斯更是在秦后期大權在握。對待六國貴族,秦始皇只是把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
結語真正讓史學家給秦始皇戴上暴君的帽子,應該是在“焚書坑儒”和赦免六國貴族的取舍之上,因為統(tǒng)一六國后的秦始皇想讓民族大融合所以“焚書坑儒”燒掉六國遺民的“舊觀念”,而史學家們覺得六國的書儒遠比貴族的命重要啊(這里要提一點,歷史上對坑儒還是存在爭議,坑的并非是儒者,而是一些江湖術士以及散播謠言的人),這里就相當于走民族大融合選擇的兩個大方向殺貴族或者焚書坑儒來使六國遺民思想歸化。秦始皇能善待功臣和六個貴族,不僅是他心胸寬廣,也是他處置這個問題超越古今帝王的一份氣魄,留下功臣和六國貴族,不僅告訴大臣們連六國貴族我都不殺你們還有什么理由背叛我,而且六國貴族還可以制衡一下開國功臣——要知道六國都是被這些功臣們滅國的,反叛秦始皇還得考慮六國遺民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