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權術高手司馬懿 騙過曹操拖垮諸葛亮
曹操看出司馬懿絕非等閑之輩,對他倍加防范,不予重用,并告誡自己的兒子曹丕小心提防。
一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描繪成一個膽小怕事、猶豫不決、被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無能統(tǒng)帥。這是文學作品對司馬懿的極大歪曲和丑化。事實上,司馬懿是我國歷史上特別善于謀算的一位杰出軍事統(tǒng)帥。他不僅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分庭抗禮,甚至笑到了最后,成為最終的獲勝者。
二
司馬懿字仲達,河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祖輩輩當官。青年時代的司馬懿,聰明勤奮,博學多才,不僅熟諳儒家經典,還刻苦鉆研兵書。曹操大權獨攬之后,經常征召各地豪杰名士充當幕僚。開始時,司馬懿因不齒曹操的為人,以生病為由拒絕應召。后來,曹操以逮捕治罪相威脅,司馬懿不得已才為曹操出謀劃策。
三
曹操看出司馬懿絕非等閑之輩,對他倍加防范,不予重用,并告誡自己的兒子曹丕:“司馬懿不是池中之物,不甘久居人下,你應小心提防。”司馬懿得知消息,更加小心謹慎。這樣,才逐漸打消了曹操父子的疑慮。曹操死后,曹丕提拔重用司馬懿,他的軍事才能有了充分施展的機會。此后他多次率軍出征討伐,屢戰(zhàn)屢勝,逐漸掌握了魏的朝政。
四
魏明帝去世時,臨終托孤,讓曹爽、司馬懿兩人輔佐新帝。曹芳即位后,曹爽竭力削弱和排擠司馬懿的勢力,司馬懿假裝病重,暗中等待時機。他乘皇帝和曹爽出城掃墓的機會,發(fā)動政變,誣稱曹爽謀反,免去曹爽官職,把曹爽及其黨羽全部處死,從此大權在握。后來,他的孫子司馬炎代魏自立,建立了西晉王朝。
五
公元227年,魏新城太守孟達打算再度投降蜀國。孟達如果配合蜀軍北出祁山,勢必將對魏帶來無窮后患。司馬懿當即寫信給孟達,再三安慰,以穩(wěn)住孟達。孟達本是一個胸無主見之人,接到司馬懿的信后,遲疑不決。諸葛亮告誡孟達不要中了司馬懿的緩兵之計。
六
孟達認為,司馬懿駐軍宛城,即使采取行動,也必須在得到魏帝批準后才能率軍前來。再者宛城到自己鎮(zhèn)守的上庸1200里。司馬懿大軍需要1個月才能到達新城。因此,孟達遂放松了對司馬懿的戒備。不曾想司馬懿先斬后奏,只用了8天時間即到達新城郡府上庸,持續(xù)猛攻6天,攻破城池,斬殺孟達。
七
公元234年,諸葛亮五出祁山。蜀魏兩軍相持100多天,蜀軍多次挑戰(zhàn),魏軍始終高掛免戰(zhàn)牌,不予理睬。司馬懿清醒地認識到,蜀軍遠道而來,后勤供應十分困難,不利于持久作戰(zhàn)。只要魏軍堅守不戰(zhàn),蜀軍就會師老兵疲,不戰(zhàn)自退。果然,不到幾個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軍中,蜀軍撤走。在此戰(zhàn)中,司馬懿面對挑戰(zhàn)和人身侮辱,不急不躁,老成持重,終于贏得了勝利。
八
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公開反魏。次年,魏明帝命令司馬懿領兵4萬討伐公孫淵。司馬懿率軍至遼東,聲東擊西,以少量部隊偽裝主力,佯攻燕軍,司馬懿親率大軍直指襄平。燕軍見魏軍主力直搗老巢,急忙棄營回援。司馬懿乘燕軍離開營壘,大破燕軍主力,然后將襄平四面包圍
九
當時正值雨季,襄平城四周全部被淹,但司馬懿卻按兵不動。部下問他,過去攻打上庸,急進猛攻,如今遠道而來,卻行動遲緩,道理何在?司馬懿回答:“敵饑我飽,等到彈盡糧絕,必然不戰(zhàn)自潰。果然,公孫淵無計可施,棄城被殺。對司馬懿的指揮才能,同時代的孫權稱贊他“所向無敵”;就連能征善戰(zhàn)的唐太宗也贊不絕口:“雄才大略,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