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大奸臣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后竟還想迎崇禎太子即位

2017-02-14 22:28: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1644年初,皇太極已死。主持清國政局的多爾袞聽說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立刻派人前去聯(lián)絡,提出要“并取中原,同享富貴”。李自成對此沒

1644年初,皇太極已死。主持清國政局的多爾袞聽說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立刻派人前去聯(lián)絡,提出要“并取中原,同享富貴”。李自成對此沒有做出反應。三月初,農(nóng)民軍兵臨城下,吳三桂接詔棄寧遠,往山海關方向移動,清國上下大為興奮,準備借機南取中原。清國漢人“大學士”范文程連忙獻策:其一,可入邊直取北京;其二,昔日以明朝為敵,此次入關后的敵人是農(nóng)民軍;其三,明朝積弱,必定滅亡,一定要趁此百年不遇的機會占領中原,特別是河北地區(qū)。多爾袞大為贊同。他下令在國內(nèi)征兵,男丁七十以下,十二歲以上,必須從軍,可以說是傾國全力而來。同時,多爾袞還聽從范文程建議,嚴肅紀律,力誡兵將進入明朝國境后勿再象以前那樣只顧殺掠,要以安撫為主。

松山敗后,由于極需人才,明廷并未嚴處敗逃的吳三桂,僅名義上降其三級使用,仍然派他固守寧遠。吳三桂很知報恩,整日訓練士卒,加強城防,把數(shù)千士兵擴展為數(shù)萬人,器械一新。崇禎十六年(1643年),他還率兵多次擊敗清軍的進攻,并多次拒絕其舅父祖大壽替清軍對他的“招降”,很想做明朝耿耿忠臣(當時他也不可能因舅而降,因為其父吳襄在北京,且受崇禎帝信用)。吳三桂離開寧遠前,清軍已經(jīng)占領了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中前所(今綏中前所)以及前屯衛(wèi)。山海關之外,只有吳三桂孤軍奮戰(zhàn),死守寧遠孤城。

明廷下詔,指示吳三桂棄寧遠回援京師,他當時確實聞命即上路。臨行前,吳三桂下令把寧遠城中的所有建筑皆燒毀,以免資敵。但由于寧遠城內(nèi)兵民相加共五十萬人,人多物多,全部遷徙入關非常費事。沓沓而行,一天只能走數(shù)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此時真很“仁義”,大有劉玄德當年之風。話說回來,他此舉也是“婦人之仁”,君父在京,岌岌可危,最要緊的是回援回京。但話又說回來,他幾萬人馬趕到北京,面對一百萬農(nóng)民軍,也不一定是對手。

吳三桂安頓居民后,率部隊急馳入衛(wèi),三月二十日到抵豐潤,卻聽說農(nóng)民軍已經(jīng)在前一天攻破北京城。這時候,吳三桂平生第一次真正處于兩難地步:孤軍窮途,要不投降農(nóng)民軍,要不投降滿清。思想斗爭并不久,吳三桂就作出了抉擇:投降李自成。一來自己老父陷于北京,為李自成扣押;二來大明已亡,新朝甫建,不失為開國功臣。而且,與他同級的有兵有將有城的唐通、姜環(huán)等人都已經(jīng)降附,他吳三桂投附,也算不甘人后,知天順命。

李自成當然注重山海關方面的吳三桂,入京后即派人持檄招撫,表示他歸大順后“不失封侯之位”。于是,吳三桂一路走向北京,一路大貼告示安民:“本鎮(zhèn)率所部朝見新王(李自成),所過當秋毫無犯,士民不必驚恐?!北本┏莾?nèi)的吳三桂父親吳襄為全家性命打算,也“語重心長”親筆寫信來勸:汝以皇恩特簡,得專閫任,非真累戰(zhàn)功,歷年歲也,不過為強敵在前,非有異恩激勸不足誘致英士,此管子所以行素賞之計,而漢高一見韓、彭,即予重任,蓋類此也。今爾徒飭軍容,選蠕觀望,使李兵長驅(qū)直入,既無批亢搗虛之謀,復乏形格勢禁之力。事機已去,天命難回,吾君已逝,爾文須臾。……我今為爾計,不若反手銜璧,負锧輿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萬一徒恃憤驕,全無節(jié)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頓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并受戮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語云:‘知子者莫若父?!岵荒転橼w奢,而爾殆有疑于(趙)括也,故為爾升。至囑,至囑!

行至半途,吳三桂得知了大順軍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員追臟之事,不少暗中逃出的官員遮道哭訴,吳三桂大失所望。當他得知自己父親也被夾拷的消息,憤怒至極,決定不再入京,怕自入羅網(wǎng)后父子遭殺戮。后人總是渲染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陳沅)被劉宗敏搶掠奸污之事是他叛李自成的主要原因,其實這只是次要原因。前明遺老和滿清文人日后為了加重吳三桂“罪行”,故意拿他“沖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以此反襯他對明朝的不忠與對父親的不孝。

吳三桂與李自成撕破臉,自然要靠近背后咄咄逼人的滿清。但當時吳三桂不是即刻降清,而是以大明朝孤臣義士的身份,向滿清“借兵復仇”。吳三桂請清軍從喜峰口、密云等處入邊,自己試圖仍舊掌握山海關險隘來牽制清軍。當時,多爾袞所領大部清軍的的確確不是往山海關方向走。他聽從洪承疇建議,怕李自成農(nóng)民軍燒空搶光北京后西遁西安,正急行軍想從薊州、密云等處進攻北京。接到吳三桂密信,多爾袞大喜過望,立刻改變主力部隊行軍路線,直奔山海關而來。同時,他寫信給吳三桂,許以“裂土封王”,要對方投降,而不是“借兵”。

吳三桂聽說農(nóng)民軍大部來攻,心里發(fā)慌,立刻回信要清兵速來助戰(zhàn)。四月二十一日,清軍前軍抵達山海關外,在歡喜嶺上結(jié)營,并與吳三桂進行了過程艱難的“談判”工作。不久,大軍接踵而至,清軍共十四萬人集結(jié)于關外。李自成聽說吳三桂與清軍搭上線,不敢怠慢,派出降將唐通與白廣恩先率騎兵趕至撫寧縣東南的一片石,而他自己則率主力布陣于石河。此時,多爾袞及部下將領均心有疑惑,第一是怕吳三桂騙人,第二是清軍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心中沒譜兒。于是,清軍先拿唐通一軍開練,首先在一片石打敗了這批為數(shù)不多的前“官軍”與農(nóng)民軍混和的部隊。一片石戰(zhàn)役,清軍雖勝,但無關山海關大局?;碳敝?,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吳三桂本人親自出關,馳奔歡喜嶺上,拜見多爾袞。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