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姓什么 忽必烈八字究竟是怎樣的
忽必烈是是蒙古族人,因此繼承了祖父成吉思汗的蒙古姓氏,是孛兒只斤,用蒙古文表示為Боржигин,還可以用外文表示,是Borjigin。據說,在突厥語里這是意為藍眼睛的人。
蒙古族人時常以自己氏族的名稱作為姓氏,孛兒只斤氏就是如此。據說,按照血統(tǒng)來看,成吉思汗是來自奇源部包羅特包爾之金氏,所以就是“包爾之金氏”。元朝滅亡后明朝人貶低地稱他為“孛兒只斤氏”,同時也給他們的同族后裔取了漢姓,取的是首字“包”,也有音譯為“鮑”的。
因為蒙古族人也常常以自己部落的名稱為姓,所以成吉思汗出自奇源部,也就被說是“奇源氏”。不過在《元史》里因為漢譯蒙古語時除了錯誤,變成了“奇渥溫氏”,后來明朝人貶低地稱他為“乞顏氏”。
無論如何,忽必烈姓孛兒只斤就沒錯的。此外,孛兒只斤氏家族原本血統(tǒng)就純潔而高貴,據說是源自蒙古族的始祖母和天神,之后又出了成吉思汗等多位可汗,所以他們家族也被稱為是“黃金家族”,以示尊貴。元朝滅亡后,尤其是在清朝也有不少姓孛兒只斤的名人出現在歷史中。
孛兒只斤氏讀作bóérjìjǐnshì,中間那個“只”字不是念“zhǐ”。因為是由這個姓氏的蒙古語音譯而來的中文名,所以也有其他的譯法,比如博爾濟吉特、博爾濟錦、包爾積金等。
忽必烈八字究竟是怎樣的
古人認為有不凡成就的人,八字肯定特別。據史書記載,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具體什么時辰所生不知,但后世一般認為他的八字為:乾造乙亥乙酉乙酉乙酉,所以也就是現在的17到19點之間。
忽必烈的八字的天干地支都非常特別:一個是天干為四個乙,一個就是地支是接連三個酉金和一個亥水。忽必烈八字中的天干由四個乙木構成,這樣的命格被稱為“天干一字造”,格局很高,命中帶有將星,所以可以成為一個十分杰出的領袖。這與忽必烈之后率領大軍南征北戰(zhàn)、成為一代帝王的經歷可以對應。
乙木生在酉月,就構成了七殺格局。七殺格一般被認為是極兇之煞,不過也可以制住或者化解,甚至轉兇為吉。忽必烈八字中月、日和時都是乙酉,接連三個使得八字充滿了殺氣,這與他征戰(zhàn)無數、也殺人如麻的人生經歷可以對應。
一般來說,命格殺氣這么重的人很難長壽甚至容易短命,而忽必烈80歲,這與他八字中的乙亥年有關。乙木屬于陰木,所以木質不如甲木堅韌結實,比較嬌柔。原本四個乙木是會被酉金克得死死的,多虧了有一個亥水相助,乙木得以茁長成長,這在八字里屬于印星,反而把酉金的殺氣化解??梢哉f如果忽必烈八字里沒有這個亥水,命數就很危險。
忽必烈的七殺格局被一個亥水被化解,不僅沒有短命之相,反而成就極大,不過殺伐果決還是改變不了的。
元世祖忽必烈怎么死的
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死于1294年2月18日。他死于疾病,生病主要是因為酗酒和暴飲暴食,而這個是因為忽必烈晚年遭遇了政治、軍事以及個人生活上的多重悲劇,飽受刺激。
忽必烈的前半生可謂事業(yè)成功家庭美滿,出身蒙古皇室,帶兵打仗戰(zhàn)功赫赫,之后繼承汗位,建立元朝,又有心愛的皇后相伴、出色的太子作繼承人。可惜,到了他的晚年,人生就開始走下坡甚至變得凄慘,他失去了之前讓他成功和美滿的一切。
忽必烈晚年,尤其是滅亡南宋統(tǒng)一中國后,幾次軍事行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比如,兩次東征日本都遭到臺風而損失慘重,第一次派去一萬多人失敗,第二次征調十五萬還是失敗;甚至,他南下攻打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小國,也都沒有成功征服。
1281年,忽必烈的深愛的察必皇后去世。她不僅幾乎陪伴他一生,為他生下四個兒子,而且是他的賢內助,在關鍵時候助他一臂之力。因此,察必皇后的去世讓忽必烈黯然神傷。五年后,忽必烈與察必皇后的嫡長子、皇太子真金因病去世。他是忽必烈從小培養(yǎng)的皇位繼承人,最后卻因為一封讓忽必烈禪位的奏章而驚嚇過度,患上重病而死,只有43歲。
因為這些失敗和悲劇,忽必烈大受刺激,于是開始酗酒并且暴飲暴食,從此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胖,從而患病。最后,他在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中去世。
忽必烈在哪些方面進行改制
蒙古帝國自建立起一直實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續(xù)他們蒙古族的傳統(tǒng)。等到忽必烈繼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棄原來的制度,改革使用漢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忽必烈從小尊崇漢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響。等到蒙古帝國的對外征服,疆域不斷擴大,原有的統(tǒng)治機構和制度漸漸暴露出落后的一面,開始阻礙社會的發(fā)展。比如,蒙古族游牧的傳統(tǒng),在草原等地可以延續(xù),但是在中原這樣的丘陵和平原,牧業(yè)很難發(fā)展,所以必須改變。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即使“漢法”遭到了不少頑固派的反對,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改制。
忽必烈的改制,實質上就是學習中原漢族的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框架。主要包括,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務的宣政院,而地方則實行行省制度,共十個行省,這很大的影響了現在中國的行政制度;一改原來蒙古族游牧的傳統(tǒng)為定居農業(yè),十分重視農業(yè)生產,甚至推廣棉花的種植,同時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他人非法侵占耕地。
忽必烈的一系列改制措施,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管轄,也促進了蒙漢等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上,恢復了因為戰(zhàn)亂而衰敗的農業(yè)經濟??梢哉f,正是這一改制,才真正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國家。
后世人們對忽必烈評價如何
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最后一位大汗,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后世對忽必烈的評價總體不錯,批評他的主要是他曾經打過仗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而贊賞的一般是他對漢文化的接受以及一些為政措施。
忽必烈是馬背上的蒙古人,無論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還是他的父親托雷,都是帶兵打仗的好手,是出色的軍事家。忽必烈相比這兩位,也差得不多。他攻打過云南的大理國,最后使其投降滅國;攻打過南宋,迫使他們派丞相來割地求和;繼位后,滅亡了南宋,統(tǒng)一了中國;兩次攻打過日本,雖然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討伐征服了不少國家和地區(qū),他的軍隊肯定給這些地方帶去過不少劫難。尤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屠城的可怕經歷,即使沒有屠殺很多人,想來忽必烈也肯定做過類似殘忍的事情。因此,軍事才能值得肯定,但也有許多過錯。
忽必烈從小尊崇儒學,早期管理地方時就任用了大批漢族的儒士作為幕僚。等到他繼位,建立元朝后,忽必烈更是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很好地緩和了漢蒙的民族矛盾,鞏固了統(tǒng)治。此外,作為游牧民族的人,他卻十分重視農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實行國家控糧政策,豐年收購余糧,荒年免費發(fā)放。而我們現在用的紙幣鈔票,據說也是忽必烈發(fā)明的,是他把鈔票引入了流通領域。
后世稱贊忽必烈英明神武的不少,比如馬可波羅說他是有史以來從未見過的強大君主。
忽必烈西征攻占了什么地方
蒙古帝國發(fā)動過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第二次是窩闊臺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現在中國各地,比如云南的大理國、南宋等,沒有西征過。
第一次西征開始于1219年,最后經歷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親自率領指揮、托雷等兒子的幫助下,蒙古戰(zhàn)勝滅亡了西邊接壤的花剌子模國,取得第一次西征的勝利。第二次西征開始于1235年,這次不是大汗親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帶兵攻打當時西邊沒有臣服于蒙古的幾個國家。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連征服了許多城池和地方。最后因為窩闊臺去世,拔都才率軍回到蒙古。第三次西征開始1252年,當時率軍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這次主要進攻的是波斯。旭烈兀先后攻占了巴格達、敘利亞等地。最后因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東歸。
雖然蒙古的后兩次西征都是因為大汗去世,統(tǒng)帥西征大軍的將領必須回去參加選汗大會而結束。但是總的來說,三次西征都是以勝利告終,因為蒙古大軍無不征服了許多國家和地方,蒙古帝國的疆域版圖也是因此不斷擴張。
但是,蒙古的西征的確與忽必烈關系不大,一定要說的話,第三次西征和他關系較為密切些。比如統(tǒng)帥是他的親弟弟,比如旭烈兀東歸也是因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而他支持的就是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