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冊的胯下將軍 竟落得如此悲慘結局
韓信 ,秦漢之際名將?;搓幦?,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施舍,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項梁,參加反秦斗爭。項梁陣亡后歸屬項羽,任郎中,曾多次獻策,都未被采納。劉邦受封為漢王后,韓信即由楚歸漢。初任連敖,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仍未得到重用;一度亡去,丞相蕭何親自追還,并極力向劉邦保舉說:要想爭奪天下,非有韓信不可。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他認為,項羽雖然霸天下而臣諸侯,但百姓不擁護他,所以其強易弱;相反,漢王入關后紀律嚴明,與民約法三章,得到秦民擁護。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東歸的心情,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發(fā)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彭城(今江蘇徐州)后,他迅速派兵與劉邦殘部會合滎陽,阻擋了項羽的攻勢。劉邦與項羽相持于滎陽時,韓信則率兵在項羽的側翼發(fā)動了一系列攻勢。
他在擊魏時,先以疑兵佯渡臨晉,主力卻出其不意地奔襲安邑,于是俘虜魏王豹,平定河東郡。隨即又進擊代、趙。漢三年十月,韓信在破代后,率兵東下井陘擊趙。當時趙王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在數量上居于絕對優(yōu)勢。韓信一面以輕騎兩千人伺機偷襲趙營,同時以主力萬人背水為陣,誘使趙兵傾巢出擊。隨后漢軍兩面夾攻,獲得全勝,趙王歇被虜獲。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遣張良立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因為成功過于巨大,也來得太快,韓信有點兒受不了。他沒有多大政治野心,也從未想過謀反;他對劉邦不甚了解,對功高震主的說法也沒放在心上;他甚至“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戰(zhàn)場上,他料事如神,進入官場,卻有些弱智,遇事應對有誤,最終導致在錯誤的時候,做出了錯誤選擇。
劉邦疑心重,尤其是代理齊王和延遲合圍事件后,對韓信已有警覺,待到打掉了項羽,馬上采取組織措施,把韓信調到了淮北,轉封楚王。
一年后,劉邦又憑一封可疑的檢舉信,假借南游云夢,將韓信生擒,不殺,由王直降為侯。劉邦的兩步棋,走得精巧,沒費事就把擁兵自重的王,打壓成無職無權的侯。
對此,韓信沒有準備,不知如何應對,特別是被擒前,他狼狽極了,甚至殺了正受追捕的朋友鐘離昧,以期取悅劉邦。此時的韓信,早沒了戰(zhàn)場上的睿智和風采,對上頭的心思不甚了了。
實際上,他該知道,仗一旦打完,你非但沒了價值,反倒成了負擔。你該換個面孔,懂得收斂,學會低調,當個老實聽話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話,王位是不成問題的。遺憾的是,他沒朝這方面這努力,反倒一如舊日,該干嘛干嘛。
他很傲,即便受了打擊、由王而侯之后,還是傲氣不減。他看不起周勃、灌嬰及樊噲等人,羞于與之同列為伍。某次,皇帝和他閑聊帶兵問題,他斷定皇帝只能帶兵10萬,還自夸“臣多多益善耳”。當然,他也有限地恭維了皇帝,指出:您不能領兵,卻善帶將,您受命于天,非人力可及。
當齊王時,他有權有人,造反輕而易舉,做楚王時,也有條件與朝廷為敵。唯獨當淮陰侯的時候,他不該動歪心思。
道理是明擺著的,此時的他,已兩手空空,想也是白想。但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策劃了一次政變。他曾和陳豨相約共同舉事。陳時任相國,在趙和代地監(jiān)軍。
高帝十年,陳自立為代王,宣布造反。韓信在京城也做了部署,但被人告發(fā),呂后采用蕭何之計,把韓信誘到宮中,殺死于長樂宮鐘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