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爾哈赤更勇猛的皇太極的真實名字是什么
他長得比努爾哈赤更高大、更魁梧,能披重甲、開硬弓,臂力過人,武勇出眾,行軍打仗,縱馬馳射,從不疲倦。據(jù)清代雍正年間進士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話》卷一《清帝甲弓》所記,沈陽實勝寺收藏有一副努爾哈赤生前所穿用的甲胄,幾個人都舉不起來。該處也同樣收藏著一張皇太極用過的弓,矢長四尺余,大塊頭壯漢尚難以開弓,而皇太極當(dāng)年卻運用自如。憑著這張弓,皇太極曾在一次圍獵中,連續(xù)發(fā)矢,多有矢箭洞貫兩只黃羊,足見臂力驚人。
當(dāng)然,武勇只是一方面,其性格沉猜,除了繼承了努爾哈赤愛打仗、善打仗的基因外,還懂政治,做事講究策略,注重于收攏人心。據(jù)說,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很懂事了,接觸過的事物,“一聽不忘,一見即識”。到了七歲,努爾哈赤便“委以家政,不煩指示,即能贊理”(《清太宗實錄》卷一),顯示出強大的獨立處事能力,努爾哈赤也因此對他“愛如心肝”。(《滿文老檔》,太祖卷三)
隨著年紀(jì)長大,跟著父汗屢戰(zhàn)沙場,開疆?dāng)U土,見識更高,視野更廣,眼量更遠。他對于努爾哈赤那“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很是看不慣,輪到他上臺了,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強調(diào)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guān)系“譬諸五味,調(diào)劑貴得其宜”。他的做法是: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讓大量漢族奴隸得到“民戶”地位,成為后金政權(quán)下的個體農(nóng)民。
為了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wù)”,他宣布,凡有妨農(nóng)務(wù)的工程,一律不復(fù)興筑,一切都要以保護人民生產(chǎn)為出發(fā)。后金改大清,也始自于他。從嚴(yán)格意義來說,皇太極應(yīng)該是大清王朝的開國君主。
皇太極——這個名字顯得大氣、恢宏,有帝王氣象。而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稱號。關(guān)于皇太極本人的名字,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叫阿巴海(又作阿渤海),一說是叫黑還勃烈?!鞍秃!保ˋbakhai)之說,源于俄羅斯?jié)h學(xué)家G.V.戈爾斯基,其可能是將皇太極的年號Abkai sure誤解為名字了,不怎么靠譜。黑還勃烈一名則比較接近歷史原貌, 因為“黑還”就是“黃”字漢語音的切讀, 而“勃烈”則是蒙語中“蒼狼”的意思。
根據(jù)女真學(xué)、滿學(xué)、蒙古學(xué)專家金啟琮先生箋示,努爾哈赤的滿文原義為“野豬皮”,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而多爾袞為“獾”,所以皇太極為“蒼狼”最為合理?!盎侍珮O”中的“太極”,原為蒙語中的“臺吉”,即“王子”的意思,所以在清初漢語典籍中, 皇太極的名字也被記載為“黃臺吉”。即“黑還”(漢語讀音 “黃”)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