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鐘馗到底是誰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鐘馗其人其事的是唐代盧肇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發(fā)虬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鐘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鐘馗圖。圖成,唐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庇兴痉钪?,將吳道子《鐘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鐘馗的神威。
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鐘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是盛唐以來的慣例,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鐘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了唐寫本《除夕鐘馗驅儺文》,是為鐘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凡此,可見鐘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所以,也有人估計鐘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在鐘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鐘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金陵上元縣曾發(fā)現(xiàn)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鐘馗。
鐘馗的名字來源久遠,并不是從開元那個時候開始的,后魏有李鐘馗,隋將有喬鐘馗、楊鐘馗。明朝郎瑛、胡應麟等也這么認為,郎瑛認為鐘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鐘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鐘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鐘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鐘馗的人很多,可能都是這個意思。
明代楊慎和清代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鐘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敖K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fā)音拖成了兩個音節(jié),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為作戰(zhàn)的利器,故《后漢書·馬融傳》中有“翚終葵,揚關斧”的描繪?!吧w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鐘葵或鐘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yōu)槿烁窕摹扮娯浮?。近年來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云,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鐘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何新認為鐘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沒有什么關系。鐘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他的名字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發(fā)生仲傀多首的傳說。仲傀以同音演變?yōu)橹衮?,虺乃神話中的怪蛇,于是仲虺又演變?yōu)榫攀拙奚咧靶垓场保ā短靻枴罚?、食魅之“雄伯”(《后漢書·禮儀志》),連《山海經》佚文中閱領眾鬼的“郁壘”,實際上也是仲傀與雄虺傳說的又一變形,郁壘即中壘的變稱。要之,由驅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變?yōu)槭彻砉肢F鐘馗,變形愈繁,去真相愈遠,但也留下一絲痕跡: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鐘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問》:“雄虺九首”,則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鐘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