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習(xí)俗 探秘古老而神秘的藏族天葬
藏族信仰佛教,佛教約在公元七世紀從印度傳入西藏,已經(jīng)有了非常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大多數(shù)也十分的信仰佛教。大多數(shù)人認為天葬跟佛教徒的信仰有關(guān)。
由于佛教徒們認為把遺體獻給鷹,這是一種功德,能贖回生前罪孽,且利于靈魂轉(zhuǎn)世。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區(qū)最普遍的一種葬俗。是藏族人民使用最多的一種葬禮。俗稱就是鳥葬。
一個人死后被背上天葬臺,把身體的全部奉獻給大自然中的鷹鷲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歷程。這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殘酷”,但藏人看來,土葬時把人的尸體埋于地下,任其一點一點腐爛,那不是更殘酷嗎?
有關(guān)西藏天葬的由來,目前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西藏一年內(nèi)大部分時間為凍土層,堅硬難掘且又因樹木稀少難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種更為可信的說法是天葬與佛教教義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標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經(jīng)中就有“舍身飼虎”的動人故事,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之后,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回,尸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后將尸體喂鷹,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人死后,天葬師首先要將死者脫盡衣褲,把死者的頭部彎到膝蓋處,使之蜷曲如初生嬰兒狀,再用白布包裹尸體,放上一條哈達,這樣做的意思是生如斯,逝如斯,使死者以新生兒的姿態(tài)進入新的輪回。星期天是不能上天葬臺的,那樣會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一般送死者上天葬臺以星期一、三、五、六居多,時辰多擇在清晨四至八時太陽未升起之前。一個天葬臺每天約天葬一具至二具尸體。
到了天葬臺,見天葬師首先用隨身攜帶的牛糞生火,火燃著后敷上糌粑,青煙裊裊,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師盤腿而坐,誦念超度經(jīng)文,手搖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號子,伏于周圍群山之中的鷹鷲得到鼓號聲,便紛紛騰空,盤旋于天葬臺的上空,陸續(xù)降落在天葬師周圍,圍成一個圓圈,靜靜地注視天葬師的一舉一動。
天葬開始后,天葬師打開裹尸包,將尸體臉朝下置于天葬臺上,頭部用哈達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豎三刀,后橫三刀,接著肢解四肢,割成小塊,取出內(nèi)臟,待這些處理停當(dāng),天葬師就向周圍的鷹示意。得到天葬師的招呼,鷹鷲紛紛上前,所有的肌肉和內(nèi)臟都被吃得干干凈凈。天葬師再把余下的骨頭砸碎后,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給鷹鷲,直到?jīng)]有一點遺漏。做完這一切,天葬師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個天葬過程宣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