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畬族婚俗 畬族婚禮有哪些風俗習慣

2016-06-06 19:43: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你所不知的畬族婚俗文化 古老的畬族文化,源遠流長。畬族婚禮是畬族文化最大的特色,不僅富于情趣,而且奇特新穎。比如新娘晚上過門,新娘

你所不知的畬族婚俗文化

古老的畬族文化,源遠流長。畬族婚禮是畬族文化最大的特色,不僅富于情趣,而且奇特新穎。比如新娘晚上過門,新娘的嫁妝要有很多勞動工具等等。畬族婚俗傳統(tǒng)而又極具特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畬族婚俗文化吧。

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畬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畬族的傳統(tǒng)婚俗實行族內(nèi)婚,遠房同姓同輩可嫁娶。嫁男和做兩頭家是畬族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戶,和嫁女一樣,女方出給男家一定財禮,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樣的姓,嫁來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視。做兩頭家即夫妻雙方家庭都參加生產(chǎn),贍養(yǎng)兩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則再分出繼承兩邊家庭。

畬族的婚禮的習俗和儀式特色較多,迎親隊伍到村時,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欄路,表示晚上要對歌;到中堂時,嫁方請四位男子與迎親隊伍中四人相對作揖,此儀式叫“拾田螺”,表示歡迎;中餐由嫁方請迎親隊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腳酒”。

晚餐由娶方請嫁方親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請“大酒”,午后,赤郎舉行“借鍋”儀式,赤郎端點紅燭放有一刀肉和兩塊豆腐的米篩向灶神作揖后,用迷語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們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來,念不到就不拿出來,要全部重借。

“借鍋”意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請客人。借好之后,赤郎要殺娶方家挑來的一只公雞用以嫁方“請祖公”。殺雞時,規(guī)定血不許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罰一碗酒,姑嫂們往往要來耍,以便好罰酒作樂;晚宴舉行敬酒儀式,女歌手端來一只點一對紅燭放一對酒杯的桶盤,新娘姐妹提酒壺作陪。

迎親隊伍到女方大門時,有一個熱鬧的場面,叫“攔路”,也叫“攔門”。媒人放三只雙響鞭炮,報訊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在門內(nèi)也放兩只鞭炮,表示做好迎接。女方阿姨舅姆姑嫂拿著杉枝刺攔在門前,表示夜里要對歌。

赤郎作出回應,并用右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邊上拋,再折一支拋路下,遞過一個紅包(叫“接禮包”),姨姆姑嫂就拿掉杉枝刺給予放行。此時要放大量鞭炮?,F(xiàn)在演示時,攔路時光對歌一段,不然罰酒三碗。

到中堂,禮物一一擺到桌上,予以公開亮相,派四人站在右邊,女方也請四人來,把迎親的四人請到左邊去,端上寶塔茶(五個碗疊成寶塔狀,赤郎須全部接過,先拿第一碗,最后喝干,不許倒掉或漾出,以示智勇雙全),赤郎須接過寶塔茶,自己用嘴銜取塔頂一碗,將余下四碗分發(fā)四人,喝干茶水將碗送還女方,然后八人面對面作撙,叫“捉田螺”,接著請迎親者脫去草鞋,洗凈腳,穿上布鞋,叫“脫鞋”禮。

之后“親家伯”將所有禮品清點給女方廚師和叔伯。禮品中必有岳祖父、岳父、舅公的鞋子一雙、豬腳一只,送岳祖母、岳母頭巾縐紗一條、鞋一雙,岳母還有衣料一件,送新娘的禮物除了衣服鞋襪飾品,還有一付“鳳冠”頭飾,新娘就戴著這付首飾出嫁。

酒席完畢后接著對歌,一直對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親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結成雙、恩愛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內(nèi)容。到新娘該起行前要唱“催親歌”,最后當然也要“送歌神”。畬族婚禮的又一個特點是,新娘夜行嫁,卯時進夫家門。行嫁時有牛在前頭踏路,意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過的路為新路。以往嫁妝有鋤頭、斗笠、棕衣、線簍、火籠等,體現(xiàn)了畬族婦女熱愛勞動。

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畬漢、漢畬通婚已經(jīng)成為正常的事了。畬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散居于閩、浙、粵、贛、皖的山區(qū)中,其中,福建約占半數(shù)。他們的婚姻習俗與漢族極不同,奇特而富于情趣。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