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舞蹈 德昂族象腳鼓舞與短腳鼓舞的特點
“象腳鼓舞”,德昂語稱“嘎兒格冷當”,流傳于梁河、隴川、盈江、鎮(zhèn)康、保山等縣的德昂族村寨中。象腳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
相傳遠古時候,有兩兄弟以采野果和獵獲小動物為生。為了獲得更多食物,兄弟倆分開尋找獵物,他們以石擊木頭傳信息。但聲音傳送不遠。他們便想出把木頭砍短,便于移動,又把木頭抬離地面,使聲音傳得更遠。過了許多代人,一個叫臘堵的人偶然發(fā)現(xiàn),空心的樹比實心的樹敲起來更響。于是,他用石頭將樹掏空,又將它豎立起來,敲起來聲音又響又傳得遠。他高興得邊敲邊手舞足蹈。人們聞聲都跑來看,情不自禁地都跟著跳了起來。一個叫臘堆的人,發(fā)現(xiàn)這種鼓不僅可以伴舞,還可以召集人,他仔細觀察了象腿象腳的形狀,制作了很多個形態(tài)各異的鼓,他做好一個,豎起曬干一個。有一天,一個獵人來到,他們共剝獸皮,烤獸肉吃,把獸皮曬在鼓上,他們一直吃到第二天中午。臘堆去拍掉獸皮上的落葉,競拍出了震耳的聲音。從此有了蒙著皮的象腳鼓。
在潞西縣三臺山,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流傳著一種“短鼓舞”。鼓身長約三尺,頭寬尾窄,兩頭都蒙有鼓皮。傳說德昂族在大遷徒中,“饒靜”部落是第二批上路的,為了趕上先行的“饒實”部落,鼓手不慎跌了一跤,將鼓砸成兩節(jié)。為了使鼓繼續(xù)發(fā)揮聯(lián)絡、娛樂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用石頭將切口磨平,又蒙上了一張皮。因此,兩面都能發(fā)出與原先的長鼓完全不同的聲音。他高興地挎著鼓旋轉手舞足蹈,演變成了現(xiàn)今的短鼓舞。
象腳鼓舞都在“考洼”(進洼、關門節(jié))“傲洼”(出洼、開門節(jié))和“堆沙”等佛教節(jié)日禮儀活動時進行。此外,在“潑水節(jié)”、“燒白柴節(jié)”、“做擺”時,也跳象腳鼓舞。
梁河象腳鼓舞,有“雞跳舞”、“四方舞”、“腳步舞”等套路;盈江縣有“公雞打架”、“各顯神通”、“蹲跳”、“對蹬”等十套。跳“四方舞”按“十”字逆時針方向行進,表現(xiàn)德昂族祖先由東而西遷徒時的艱辛歷程;“腳步舞”是展現(xiàn)從播種、耕耘到收割的農事過程。舞蹈時都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每個套路也可單獨反復表演。
領舞的執(zhí)鼓、镲、使者,均為男性,婦女只能尾隨其后,或在外圈表演。鎮(zhèn)康縣跳象腳鼓舞的尾隨舞者,可右手執(zhí)毛巾隨舞自然甩動,并有一二個善歌者于舞圈內,唱《大供歌》,每唱完一段都高喊“唷啦唷啦!”舞眾大聲呼應“謳!”隴川縣章鳳區(qū)跳象腳鼓舞時,擊鼓領舞者,頭戴直徑約三尺的大草帽,男舞則提起大褲腳,露出虎、草等各種紋身花紋。
象腳鼓舞、镲,平時是緬寺里的法器,由緬寺保管,只能在節(jié)日時使用。在“關門節(jié)”后到“開門節(jié)”前,是不能擊鼓跳舞的。
流傳于保山市壩灣鄉(xiāng)的“八步舞”為象腳鼓舞中的一種,多在宗教和大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時于佛寺前的廣場進行;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圍圓而舞。舞蹈風格古樸,出腳時,輕松和綿,微有屈膝;晃手時柔和地轉腕,眼隨手行;頭眼手腰動向一致;翻身轉體時迅速有力,幅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