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目錄:
第一章: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第二章:用藥小常識 五類藥品最“ 嬌氣”
第三章:用藥小常識 新癀片外用也治病
第四章:用藥小常識 話說六陳中藥
第五章:用藥小常識 防風炮制不同功用有別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生病的時候,生病最常做的就是吃藥??墒沁@藥要怎么吃?用藥要知道哪些小常識呢?
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地黃丸”家族龐大,六味地黃丸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滋補方都是在它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而成。同名為“地黃丸”,但藥物成分略有不同,使用前需仔細察看,以免誤用。
六味地黃丸
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組成。其特點是補瀉并用,平和甘淡、不燥不溫、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是補陰的代表方之一。適用于肝腎陰虧,虛火所致的眩暈、耳鳴、腰痛、消渴等。
麥味地黃丸
由“六味”加麥冬、五味子組成,也稱八仙長壽丸,保養(yǎng)性質(zhì)明顯。適用于肺腎陰虛,如潮熱盜汗、咽干咯血、眩暈耳鳴等。對咳久傷陰,或消耗性疾?。ㄈ绶谓Y(jié)核)所致的咽干、口渴、咳喘、痰中帶血等,也有不錯的療效。
知柏地黃丸
“六味”加知母、黃柏,增強了滋腎陰、瀉虛火的作用。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神經(jīng)性耳聾、慢性咽炎、口腔慢性潰瘍等患者,如果有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咽干口感、咳血、小便黃赤、牙齦腫痛等癥狀,屬于陰虛火旺,適合用這一藥物。
杞菊地黃丸
由“六味”加杞子、菊花組成。它和六味地黃丸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增加了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主要滋補肝腎;后者是滋補腎陰。中醫(yī)治療眼部疾病,往往從肝腎入手。杞菊地黃丸可治療肝腎陰虛同時伴有的頭暈?zāi)垦?、視力減退、視物昏花等眼部疾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
芍地黃丸
把當歸和白芍加入六味地黃丸,就組成了這個婦科病良藥。它能滋陰養(yǎng)血、柔肝補腎。能有針對性治療婦女腎虛而引起的崩漏、頭暈、乏力、腰腿酸疼、耳鳴等。
明目地黃丸
“六味”加杞、菊、歸、芍以及蒺藜、石決明,便組成明目地黃丸。它主要用于眼疾治療,尤其是肝腎陰虛所致的眼睛干澀、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
桂附地黃丸
在“六味”基礎(chǔ)上,加肉桂、附子而成,它是溫補腎陽的助陽藥,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酸痛、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老人尿頻等。
用藥小常識 五類藥品最“ 嬌氣”
液體類
如注射液、眼藥水、糖漿等,因為生產(chǎn)工藝決定了它們的藥物成分比固體狀態(tài)更不穩(wěn)定,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維生素類
如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劑,接觸空氣易發(fā)生氧化,維生素A和維生素D則遇光和空氣易分解失效。
抗生素類
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苷類、氯霉素類等都較容易失效或降解。
生物制品類
如胰島素、人血白蛋白、各種疫苗等,容易因環(huán)境變化失去生物活性。
其他如硝酸甘油等
這類藥品也容易被氧化或分解而變質(zhì)。因此除了嚴格按照存儲方法放置外,還應(yīng)經(jīng)常查看有無性狀變化等變質(zhì)表現(xiàn)。
用藥小常識 新癀片外用也治病
新癀片是一款老藥了,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熱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癥。其實,新癀片外用也可以治療很多病。
1.治膿皰瘡
用新癀片10片,研為細末,加入蒸餾水調(diào)為稀糊狀,外敷于患處,每天換藥2次,一般用藥1周可愈。
2.治帶狀皰疹
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調(diào)為稀糊狀,外敷于患處,每天換藥1~2次。同時新癀片4片,每天3次口服。一般用藥1周可愈。
3.甲溝炎
新癀片20片,壓碎再加入適量的黃酒調(diào)成糊狀后外敷于患處,外用無菌紗布輕微固定,每日1次,7天為1療程。
4.痤瘡
取藥片適量研細,用蒸餾水調(diào)為稀糊狀,外涂敷于患處,每日3次。
5.治腮腺炎
取新癀片10片,研為細末,加入米醋適量調(diào)為稀糊狀,外敷于患處,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一般外敷4~5天,可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6.治蚊蟲叮咬
新癀片5片,研成粉末,以食醋調(diào)成稀糊狀外涂,每日1~2次。一般用藥1天后癢痛感減輕。
用藥小常識 話說六陳中藥
“六陳”,即6種陳久后使用效好的中藥。這六種中藥是枳殼、陳皮、半夏、麻黃、吳萸、狼毒。故《藥性賦》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人藥方知奏效奇。”
此說是在醫(y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陳皮、半夏宜陳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補充了四味。‘《類證本草》總結(jié)之,并正式提出“六陳”說。
有人說,所謂陳久,即越陳久越好。若將上述六種中藥放置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其氣與味還有多少?如果氣味減少了很多,那功效會不會也隨之減少呢?醫(yī)家張山雷曾說:“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在氣和味,六陳藥之氣均很強烈,有刺激性,服用時容易發(fā)生副作用。為了避免發(fā)生這種副作用,故心須將上述六種藥放置一段時間,讓藥氣逐漸揮發(fā),至張氏所言之“稍和”為度,并不是無期限放置,否則,藥就會失去功效!
有些中藥,如蘆根、白茅根、生地、石斛、青果、麥冬、沙參等,鮮者,較陳久者之效果為佳。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鮮藥味甘而氣不濃烈,沒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汁較熟者為多,故用之則最能生津養(yǎng)液也。事實說明,上述諸藥偏于味,六陳藥偏于氣,氣味不同,用法必然各異。
應(yīng)當指出,六陳說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間由于使用中藥之種類在不斷增加,宜陳久使用的中藥也在擴大,早已超出了六種。所以,使用宜陳久的中藥,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種,應(yīng)本著藥物之氣的強烈與否而取舍之。
用藥小常識 防風炮制不同功用有別
防風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chǎn)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功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等病癥。入煎劑常用量5~10克。常用炮制方法有以下幾種:
生防風
是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毛須,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即可。生防風長于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常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皮膚瘙癢等病癥。常與荊芥、羌胡、獨活、薄荷、細辛、蟬衣、白鮮皮、木瓜等配合使用。
炒防風
是取凈防風片,用文火炒至冒青煙,呈深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即可。炒防風炒后辛散力減弱,有良好的止瀉作用,主治久瀉不止。常與炒白術(shù)、炒白芍、煨訶子、赤石脂、炒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石榴皮等配合使用。
防風炭
是取凈防風片,用中火炒至外表呈黑色,噴淋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涼透即可。防風炭幾乎無辛散作用,長于止血,多用于腸風便血,崩中漏下等病癥的治療。常與大薊、地榆、蒲黃、黃柏、白茅根、仙鶴草、三七、側(cè)柏炭等配合使用。
結(jié)語:吃藥可不是動動嘴的事,當中還有很多的健康知識,所以服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對藥物的主治功效一定要有所了解。(文章原載于《養(yǎng)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3,作者:張亞同、蔣肖男、郭慶偉、伏新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