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偏方大全 > 正文

脊柱炎怎么治 中醫(y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2017-07-02 09:17:38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中醫(y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包括中草藥治療、鮮中藥發(fā)泡治療、中藥熏洗泡敷治療、針灸火罐治療和推拿按摩治療方法,這五種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中醫(y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包括中草藥治療、鮮中藥發(fā)泡治療、中藥熏洗泡敷治療、針灸火罐治療和推拿按摩治療方法,這五種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各有特點。

一、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不少病例報告,但缺乏統(tǒng)一的中醫(yī)癥分型診斷標準和前瞻性研究,也少有長期隨訪的遠期療效資料,所以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以下介紹幾種辯證治療方案,可供參考:

(1)有學者以補腎祛寒、強督助陽為主,輔以化濕疏風、散寒通絡作為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大法,并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后天之本。若有瘀邪化熱之證,則需先予以補腎清熱法,待標熱得解后,仍以補腎強督治本之法收功。如補腎強督治湯臨床療效滿意。其方藥組成如下:熟地黃15g,淫羊藿12g,狗脊30g,制附子9g,鹿角膠10g(烊化),川續(xù)斷15g,骨碎補15g,羌活、獨活各10g,桂枝12g,赤芍、白芍各12g,知母12g,土鱉蟲6g,防風12g,麻黃3g,干姜6g,懷牛膝12g,炙穿山甲9g,炙草烏9g。

(2)有學者將強直性脊柱炎分為兩大類型,即腎督陽虛、寒濕瘀阻型和腎督陰虛、濕熱瘀滯型。前者治宜溫腎壯督、散寒通絡,藥選鹿角霜、淫羊藿各10g,生黃芪30g,補骨脂、骨碎補各10g,生地黃、熟地黃各12g,露蜂房10g,制川烏、制草烏各10g,川桂枝、炙蜣螂各10g,炙蜈蚣3g(研末吞服),鹿銜草15g,甘草6g。后者治宜滋養(yǎng)肝腎、清熱化瘀,藥選生地黃、熟地黃、龜板(先煎)各15g,枸杞子、肉蓯蓉各10g,紫河車、全當歸、赤芍、白芍各15g,雞血藤30g,廣地龍、炙僵蠶各3g,川桂枝8g,青風藤30g,炙全蝎3g(研末沖服),甘草6g。二者均可加服益腎蠲痹丸。

(3)有學者采用補肝腎,益氣血,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為主治療本病。其方藥組成:葛根15g,白芍15g,當歸15g,黃芪20g,川芎9g,桂枝9g,姜黃9g,狗脊15g,川續(xù)斷15g,補骨脂15g,獨活9g,桑寄生15g,絡石藤15g,千年健9g,老鸛草15g,黨參15g,全蝎9g,地龍9g,延胡索9g,威靈仙15g,甘草6g。偏濕熱去桂枝、姜黃,加蒼術、黃柏、生地黃;脊背僵硬強直、活動受限加鹿角膠、龜板膠沖服。

二、鮮中藥發(fā)泡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發(fā)泡療法,包括鮮中藥發(fā)泡療法,古代稱為“天灸”,現(xiàn)代稱為“藥物發(fā)泡灸”,是指采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抹或貼敷在穴位、病處,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狀,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法。

(1)發(fā)泡灸源流

戰(zhàn)國時期和晉代:發(fā)泡治病,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薊”(芥子泥)敷“中顛”(百會)發(fā)泡,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所載以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fā)泡以治病的驗方很多,可謂“發(fā)泡灸”的奠基時期。宋代:宋代率先將發(fā)泡療法稱之為“天灸”,王執(zhí)《針灸資生經》卷三中說:“鄉(xiāng)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為藥物發(fā)泡療法的應用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這表明,在宋代,以發(fā)泡灸療法防病治病已相當普遍。明、清時期:此期發(fā)泡療法的使用更為廣泛。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許,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入蒜一枚,搗爛點之。須臾即泡,三五日脫落。”趙學敏《串雅外編》有:“治喉痹……獨蒜瓣半枚,銀朱少許,共搗如泥,攤藥膏上,貼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無大礙,勿誤入目”。朱棣所編《普濟方》中說:“目赤腫痛,紅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爛如泥,貼內關穴,少傾發(fā)泡,揭去?!蓖砬鍟r代的外治專家吳師機《理瀹駢文》一書中所述的發(fā)泡方劑有膏、丹、丸、散、餅、栓、泥等多種劑型,所載的發(fā)泡驗方不勝枚舉,并且用于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皮科等疾病,擴大了應用范圍??傊?,歷代眾多醫(yī)籍中均載有不少發(fā)泡療法的方劑,內容豐富多彩,方法多種多樣。

(2)現(xiàn)代應用及研究

近百年來,發(fā)泡療法越來越受到學者和專家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在理論探討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并開始用于疑難痼疾的治療。例如發(fā)泡療法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腮腺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變應性鼻炎、額竇炎、梅核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強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獲得滿意的療效。臨床例證不勝枚舉。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發(fā)泡療法治病機制在于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使亢進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趨向協(xié)調平衡,正是《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理論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發(fā)泡灸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奠基于晉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時期得到廣泛應用。近代,發(fā)泡灸已引起國內醫(yī)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發(fā)泡療法的治病機制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大放光彩。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